A-A+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出自唐朝刘禹锡的《望洞庭》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赏析:

  这是诗人眺望洞庭湖而写的景色诗,理解如话而意味隽(juan)永。榜首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体现湖面的开阔廖(liao)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现象,天还没黑但月亮现已出来,若是天亮就看不出两者颜色的交融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方体现夜晚湖面的安静,由于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昏暗的姿态。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碧绿的颜色,这里的“山水”实践仅仅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归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方,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详尽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方,读来饶有兴趣。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安静、调和的境地。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诗意。“和”字下得工炼,体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并且,好像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泛动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接下来描写湖上无风,迷迷毛毛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非常形象恰当地体现了千里洞庭惊涛骇浪的安定温顺的现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模糊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方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由于只要“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干两相和谐。不然,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诗人的视野又从宽广的平湖会集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翠绿,洞庭水愈显明澈,山水天衣无缝,望去好像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娇小玲珑的青螺,非常惹人喜欢。三四两句诗幻想丰厚,比方恰当,颜色浓艳,银盘与青螺相互衬托,相辅相成。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但是,它的擅胜之处,不止体如今设譬的精警上,特别可贵的是它所体现的雄壮非凡的气量和它所寄予的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罢了。举重若轻,天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非常可贵的。把人与天然的联系体现得这样亲热,把湖山的景象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作者性情、情趣和美学兴趣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势,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是难以措笔的。一首山水小诗,见出诗人有浪漫颜色的奇思壮采,这是很可贵的。只要诚心调查,才干读出这首诗的心意。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全诗赏析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全诗赏析
名句“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赠韦侍御黄裳其一》 赠韦侍御黄裳其一 作者:李白 年代:唐 太华生长松,亭亭凌霜雪。天与百尺高,岂为微飙折。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          原诗中的太华:华山。微飙:微风。卖阳艳:在春天艳丽的阳光下卖弄颜色。原诗的意思是:华山上生长高大的松树,巍然挺立,...

最忆江南 —— 古诗词中的梦里水乡

最忆江南 —— 古诗词中的梦里水乡
“燕子梁上飞,绿水人家绕。”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江南梦。 1、江南好——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2、菩萨蛮——唐·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3、忆江南 ——唐·刘禹锡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

关于月的诗句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关于月的诗句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
出自宋代晏殊的《玉楼春·春恨》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在绿杨垂柳、芳草萋...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facekun.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