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出自唐朝刘禹锡的《望洞庭》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赏析:

  这是诗人眺望洞庭湖而写的景色诗,理解如话而意味隽(juan)永。榜首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体现湖面的开阔廖(liao)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现象,天还没黑但月亮现已出来,若是天亮就看不出两者颜色的交融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方体现夜晚湖面的安静,由于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昏暗的姿态。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碧绿的颜色,这里的“山水”实践仅仅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归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方,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详尽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方,读来饶有兴趣。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安静、调和的境地。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诗意。“和”字下得工炼,体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并且,好像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泛动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接下来描写湖上无风,迷迷毛毛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非常形象恰当地体现了千里洞庭惊涛骇浪的安定温顺的现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模糊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方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由于只要“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干两相和谐。不然,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诗人的视野又从宽广的平湖会集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翠绿,洞庭水愈显明澈,山水天衣无缝,望去好像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娇小玲珑的青螺,非常惹人喜欢。三四两句诗幻想丰厚,比方恰当,颜色浓艳,银盘与青螺相互衬托,相辅相成。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但是,它的擅胜之处,不止体如今设譬的精警上,特别可贵的是它所体现的雄壮非凡的气量和它所寄予的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罢了。举重若轻,天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非常可贵的。把人与天然的联系体现得这样亲热,把湖山的景象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作者性情、情趣和美学兴趣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势,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是难以措笔的。一首山水小诗,见出诗人有浪漫颜色的奇思壮采,这是很可贵的。只要诚心调查,才干读出这首诗的心意。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出自宋代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好景 一作:美景) ...

关于思乡之情的诗句

关于思乡之情的诗句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陆游)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范仲淹)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潇潇。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

有关春天的诗句 春风如醇酒,著物物不知

有关春天的诗句 春风如醇酒,著物物不知
  春风如醇酒,著物物不知。宋·程致道《过红梅阁一首》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宋·张栻《立春偶成》: 微雨洒芳尘,酝造可人春色。宋·石孝友《好事近》 瘦雪一痕墙角,青子已妆残萼。金·王庭筠《谒金门》 东风轻扇春寒。金·段克己《望月婆罗门引》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元·白朴《天净沙·春》 绿窗春睡觉来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元...

描写春天的诗句、春天美景的诗句

描写春天的诗句、春天美景的诗句
◆林花著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燕支:胭脂。荇:荇菜,一种水生草本植物。唐 杜甫《曲江对雨》 ◆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萱草:一种古人以为可以使人忘忧的草。此句说萱草萌芽,侵陵雪色。漏泄:透露。唐 杜甫《腊日》 ◆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 唐 杜《远怀舍弟颖观等》 ◆春城而色动微寒 唐 杜甫《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而色动微寒。”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facekun.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