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出自唐朝刘禹锡的《望洞庭》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赏析:

  这是诗人眺望洞庭湖而写的景色诗,理解如话而意味隽(juan)永。榜首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体现湖面的开阔廖(liao)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现象,天还没黑但月亮现已出来,若是天亮就看不出两者颜色的交融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方体现夜晚湖面的安静,由于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昏暗的姿态。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碧绿的颜色,这里的“山水”实践仅仅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归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方,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详尽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方,读来饶有兴趣。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安静、调和的境地。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诗意。“和”字下得工炼,体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并且,好像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泛动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接下来描写湖上无风,迷迷毛毛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非常形象恰当地体现了千里洞庭惊涛骇浪的安定温顺的现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模糊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方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由于只要“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干两相和谐。不然,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诗人的视野又从宽广的平湖会集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翠绿,洞庭水愈显明澈,山水天衣无缝,望去好像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娇小玲珑的青螺,非常惹人喜欢。三四两句诗幻想丰厚,比方恰当,颜色浓艳,银盘与青螺相互衬托,相辅相成。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但是,它的擅胜之处,不止体如今设譬的精警上,特别可贵的是它所体现的雄壮非凡的气量和它所寄予的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罢了。举重若轻,天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非常可贵的。把人与天然的联系体现得这样亲热,把湖山的景象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作者性情、情趣和美学兴趣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势,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是难以措笔的。一首山水小诗,见出诗人有浪漫颜色的奇思壮采,这是很可贵的。只要诚心调查,才干读出这首诗的心意。

“我昔钓白龙”下一句及全诗赏析、作者出处

“我昔钓白龙”下一句及全诗赏析、作者出处
我昔钓白龙的下一句是“放龙溪水傍”,整句: 我昔钓白龙,放龙溪水傍。 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 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作者:李白 年代:唐 我昔钓白龙,放龙溪水傍。道成本欲去,挥手凌苍苍。时来不关人,谈笑游轩皇。献纳少成事,归休辞建章。十年罢西笑,览镜如秋霜。闭剑琉璃匣,炼丹紫翠房。身佩豁落图,腰垂虎鞶囊。仙人驾彩凤,志在穷遐荒。恋子四五人,裴回未翱翔。东流送...

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

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
出自清代纳兰性德的《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 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技花样画罗裙。 参考翻译 注释 1.匀泪:拭泪...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
出自唐代诗人钱起的《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薜帷。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家童扫萝径,昨与故人期。 赏析  这首的最大特点是将水、云、竹、山、鹭、花人格化了,写得极富感情。诗全是写景,句法工整。首联起对,颔联晴雨分写,颈联写花鸟情态,末联写邀约。“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也不愧为写景妙句。  这是作者邀请友人到书斋来聚会的诗。诗的大部分篇幅...

关于描写花的诗句、赞美花的诗句

关于描写花的诗句、赞美花的诗句
●闻说梅花早,何如此地春。——孟浩然《访袁拾遗不遇》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刘禹锡《再游玄都观》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宋志南...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facekun.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