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出自盛唐王之涣的《凉州词》

  凉州词

  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

  这是一首雄壮凄凉的边塞诗。“凉州词”,凉州歌的唱词。《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辞》载有《凉州歌》,并阐明是玄宗开元年间西凉府都督所进。凉州,治地点今甘肃武威县。这首诗豪放豪放的歌声,把咱们带到祖国大西北的壮丽山川面前。诗中描绘的西北边远地方之美,绝不同于江南水乡柔媚明媚之美,而是一种高远的美,粗暴的美,足以令人精神世界提高的美,使人感到个人力气存在的美。这种美使人当即感到前史和将来,当即感到永久和无量。最能表达这种美感的是诗的前二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源源不绝,一落千丈。远远望去,只见它弯曲弯曲,奔流于万山丛中。它好像由天上流来,又好像流向天外。“黄河远上白云间”,是诗人实在的感触。李白不是也有过“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吗?这绝非偶尔的偶然。在那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诗人眼前所见到的好像只需两件事物:地上奔涌的黄河与天空起浮的白云。诗人聚精会神,空阔而绝无孤寂之感。黄河、白云,颜色对照明媚。水在流,云在飞,使人感到世界的脉息与呼吸。

  稍稍将目光搬运,诗人看到了天地间另外景象。“一片孤城万仞山”。对此仍是那样地激烈。城是“孤”的,是“一片”,山则很多,高达万仞。山之高,更显出城之小,山之众,愈见其城之孤。经过这一比照描绘,祖国西北边塞的雄奇广袤之美显现出来了。

  诗人在上两句用这么大的气魄写景是为了啥呢?本来是为了写景中之人,寄寓个人对这广袤的边塞之中的人事的深重慨叹。这就是诗的后两句的内容。羌笛,是西北边远地方有地方颜色的乐器。当羌笛的声响随风传来《杨柳枝》那知道的旋律时,诗人的心情激越了。笛声充满了哀怨之情,在寂寥的山野间环绕。那是戍边的军士在吹奏送行曲吧。他们从前在这催人心碎的乐声中,告别了亲人,踏上漫漫的征程。如今,只需吹起这支曲子,他们的眼前好像会当即显现妻儿的泪眼,慈母的愁容。可是诗人抚慰他们:“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你们何须借《杨柳枝》来抒情满腔的幽怨呢?要知道,春风是吹不过玉门关的。这两句,写边地的荒寒和征人的怨情,情调转为忧伤。但这种忧伤不是通常悲抑消沉的悲叹,而是暗含挖苦之意的。杨慎《升庵诗话》卷二说:“此诗言恩惠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可见诗人的真意并不在于夸大塞外的荒寒,说那里没有春风,而是借自然现象来暗喻安居于富贵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关心征人的日子,关于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战士不给予一点温暖。

  这首诗是一幅西北边远地方壮美风景的画卷,又是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怜惜的怨歌,二者一致于短短的四句诗中,引人遥想,耐人寻味,使人对盛唐边塞有较全部深化的知道。全诗句句精采,情景交融,妙绝千古。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出自唐代诗人高适的《别董大·其一》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赏析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两句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高适于此自是作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出自清代诗人洪升的《雪望》 寒色孤村幕,悲风四野闻。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鸥鹭飞难辨,沙汀望莫分。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 赏析  这首冬雪,前四句首先交代时间:冬日的黄昏,地点:孤村;接着,从听觉方面写处处风声急;继而,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溪深”、“山冻”,紧扣一个“雪”字。后四句具体描绘雪景,以沙鸥与鹭鸶难以辨认,“汀”与“洲”不能区分来映衬大雪覆盖大地的景象,突出“望”之...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出自先秦诗人佚名的《国风·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赏析  全分为三章。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人们常说:第一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庸才,第三个用花比美人的是蠢才。《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所以说这里是第一个用花来比美人,并不为过。...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facekun.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