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

出自南宋诗人范成大的《春日田园杂兴·其二》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
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过过墙来。

赏析
  本篇是“春日田园杂兴十二绝”中的一绝。作者以自己的住宅为基点,将笔墨拓展开去,含蓄而又生动地传达出春回大地、绿满人间的信息。 一、二句先以简洁明快的线条,勾勒出悄然来临的春天的轮廓。“土膏欲动”,是说随着土地的解冻,地气已经回苏。着以“欲动”二字,不仅将静态的显影转化为动态的观照,而且还赋人情予物态,写出了“土膏”在春光的沐浴下不甘偃息、意欲有所作为的内心萌动。如果说“土膏欲动”是着笔于地貌的话,那么,“雨频催”则落墨于天候,进一步将春意申足:春雨潇潇,仿佛在提醒和催促人们应及时耕作。真是天上地下,无处不回荡着春天的足音、无处不映现着春天的踪迹。这一句已使读者感到一股春天的蓬勃气息扑面而来,但更能见出春天的神奇力量的还是紧接着的“万草千花一饷开”一句。“一饷”,即一晌,是片刻间的意思。色彩斑斓的“万草千花”片刻间便全都舒展开它们的笑靥,将原来不免萧索的田野、山坡装点得无比妖娆、无比芬芳,这该是何等令人目眩神迷的壮观!造成这一壮观的春天的魔杖又该有多么神奇!无疑,这里,“万”、“千”,是极写春天的魔杖的作用范围之广,“一饷”,则是夸言春天的魔杖的作用效应之疾。

  第三句由全景化为中景,即由总写铺天盖地的春光转为展现屋后一角的春色。“舍后荒畦犹绿秀”,既称“荒畦”,原先之芜乱可明。连“荒畦”也披上一身绿装,变得秀色可餐,那么,在偌大的江南平原上,该呈现出怎样一番“姹紫嫣红开遍”的景象也就可想而知。显然,这一句暗含“春风又绿江南岸”之意,旨在诱发读者的逆推式联想。它从另一角度显示了春风化荒芜为“绿秀”的力量。

  末句着意推出“邻家鞭笋过墙来”这一特写镜头。视野虽更为缩小,境却愈加张大。前面三句,巨如天、地,细如花、草,俱已攫入笔底,成为无边春色的“传播媒介”,但终究还是泛写,难收笔酣墨饱、神完气足之效。于是,作者便凭借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转而致力于特写。那么,以什么作为特写的对象呢?作者别具匠心地选取了一支由邻家穿墙而来的竹笋,并将它放大到占据整个画面的程度。本来,几场春雨过后,破土而出的竹笋当数以万计,但作者却仅于“万”中取“一”,试图以“纳须弥于芥子”的笔法,借此“一斑”,透视那无边春色和无限春意。在作者笔下,区区此笋,破土而出之后又穿墙而过,充分显示了春天所赋予它的旺盛而蓬勃的生命力。不仅如此,细予寻味,“穿墙来”三字还暗寓“满园春色关不住”之意,同样可以引发读者的丰富联想。不言而喻,加上这一笔,使全诗显得气韵生动、血肉丰满。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出自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作者: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描写荷花的诗句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描写荷花的诗句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暮秋独游曲江 唐.李商隐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赠荷花 唐.李商隐  薄妆桃脸,满面纵横花靥。 艳情多,绶带盘金缕,轻裙透碧罗。 含羞眉乍敛,微语笑相和。 不会频偷眼,意如何? 秋宵秋月,一朵荷花初发。 照前池,摇曳熏香夜,婵娟对镜时。 ...

风淅淅,雨纤纤。难怪春愁细细添。

风淅淅,雨纤纤。难怪春愁细细添。
出自清代纳兰性德的《赤枣子·风淅淅》 风淅淅,雨纤纤。难怪春愁细细添。记不分明疑是梦,梦来还隔一重帘。 参考翻译 注释 ①淅淅:象声词,形容轻微的风声。②纤纤:形容细长。... 参考赏析 赏析 这一篇还是以少女...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出自盛唐诗人孟浩然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赏析  这首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十分优美。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   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facekun.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