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赏析
  这首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诗的开端,以‘日暮苍山远’五个字勾画出一个暮色苍茫、山路漫长的画面。诗句中并没有明写人物,直抒情思,但使读者感到其人呼之欲出,其情浮现纸上。这里,点活画面、托出诗境的是一个‘远’字。它给人以暗示,引人去想象。从这一个字,读者自会想见有人在暮色来临的山路上行进,并推知他的孤寂劳顿的旅况和急于投宿的心情。接下来,诗的次句使读者的视线跟随这位行人,沿着这条山路投向借宿人家。‘天寒白屋贫’是对这户人家的写照;而一个‘贫’字,应当是从遥遥望见茅屋到叩门入室后形成的印象。上句在‘苍山远’前先写‘日暮’,这句则在‘白屋贫’前先写‘天寒’,都是增多诗句层次、加重诗句分量的写法。漫长的山路,本来已经使人感到行程遥远,又眼看日暮,就更觉得遥远;简陋的茅屋,本来已经使人感到境况贫穷,再时逢寒冬,就更显出贫穷。而联系上下句看,这一句里的‘天寒’两字,还有其承上启下作用。承上,是进一步渲染日暮路遥的行色;启下,是作为来风雪的伏笔。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只用了十个字,已经把山行和投宿的情景写得神完气足了。后两句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的是借宿山家以后的事。在用字上,‘柴门’上承‘白屋’,‘风雪’遥承‘天寒’,而‘夜’则与‘日暮’衔接。这样,从整首诗来说,虽然下半首另外开辟了一个诗境,却又与上半首紧紧相扣,不使读者感到上下脱节。但这里,在承接中又有跳越。看来,‘闻犬吠’既在夜间,山行劳累的旅人多半已经就寝;而从暮色苍茫到黑夜来临,从寒气侵人到风雪交作,从进入茅屋到安顿就寝,中间有一段时间,也应当有一些可以描写的事物,可是诗笔跳过了这段时间,略去了一些情节,即使诗篇显得格外精炼,也使承接显得更加紧凑。诗人在取舍之间是费了一番斟酌的。如果不下这番剪裁的功夫,也许下半首诗应当进一步描写借宿人家境况的萧条,写山居的荒凉和环境的静寂,或写夜间风雪的来临,再不然,也可以写自己的孤寂旅况和投宿后静夜所思。但诗人撇开这些不去写,出人意外地展现了一个在万籁俱寂中忽见喧闹的犬吠人归的场面。这就在尺幅中显示变化,给人以平地上突现奇峰之感。

  •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资料源于互联网,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 https://mj.facekun.com/913.html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出自宋代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出自唐代许浑的《咸阳城东楼 / 咸阳城西楼晚眺 / 西门》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沉 通:沈)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诗经·国风·周南·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

描写山的古诗词

描写山的古诗词
来过竹里馆,日与道相亲。出入唯山鸟,幽深无世人。 积雨晦空曲,平沙灭浮彩。辋水去悠悠,南山复何在。 驻马欲分襟,清寒御沟上。前山景气佳,独往还惆怅。 云阴带残日,怅别此何时。欲望黄山道,无由见所思。 山北天泉苑,山西凤女家。不言沁园好,独隐武陵花。 临坛付法十三春,家本长城若下人。芸阁少年应不识,南山钞主是前身。 楼压黄河山满坐,风清水凉谁忍卧。人定军州禁漏传,不妨秋月...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facekun.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