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赏析
  这首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诗的开端,以‘日暮苍山远’五个字勾画出一个暮色苍茫、山路漫长的画面。诗句中并没有明写人物,直抒情思,但使读者感到其人呼之欲出,其情浮现纸上。这里,点活画面、托出诗境的是一个‘远’字。它给人以暗示,引人去想象。从这一个字,读者自会想见有人在暮色来临的山路上行进,并推知他的孤寂劳顿的旅况和急于投宿的心情。接下来,诗的次句使读者的视线跟随这位行人,沿着这条山路投向借宿人家。‘天寒白屋贫’是对这户人家的写照;而一个‘贫’字,应当是从遥遥望见茅屋到叩门入室后形成的印象。上句在‘苍山远’前先写‘日暮’,这句则在‘白屋贫’前先写‘天寒’,都是增多诗句层次、加重诗句分量的写法。漫长的山路,本来已经使人感到行程遥远,又眼看日暮,就更觉得遥远;简陋的茅屋,本来已经使人感到境况贫穷,再时逢寒冬,就更显出贫穷。而联系上下句看,这一句里的‘天寒’两字,还有其承上启下作用。承上,是进一步渲染日暮路遥的行色;启下,是作为来风雪的伏笔。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只用了十个字,已经把山行和投宿的情景写得神完气足了。后两句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的是借宿山家以后的事。在用字上,‘柴门’上承‘白屋’,‘风雪’遥承‘天寒’,而‘夜’则与‘日暮’衔接。这样,从整首诗来说,虽然下半首另外开辟了一个诗境,却又与上半首紧紧相扣,不使读者感到上下脱节。但这里,在承接中又有跳越。看来,‘闻犬吠’既在夜间,山行劳累的旅人多半已经就寝;而从暮色苍茫到黑夜来临,从寒气侵人到风雪交作,从进入茅屋到安顿就寝,中间有一段时间,也应当有一些可以描写的事物,可是诗笔跳过了这段时间,略去了一些情节,即使诗篇显得格外精炼,也使承接显得更加紧凑。诗人在取舍之间是费了一番斟酌的。如果不下这番剪裁的功夫,也许下半首诗应当进一步描写借宿人家境况的萧条,写山居的荒凉和环境的静寂,或写夜间风雪的来临,再不然,也可以写自己的孤寂旅况和投宿后静夜所思。但诗人撇开这些不去写,出人意外地展现了一个在万籁俱寂中忽见喧闹的犬吠人归的场面。这就在尺幅中显示变化,给人以平地上突现奇峰之感。

  •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资料源于互联网,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 https://mj.facekun.com/913.html

关于赞美长江的诗句、长江三峡的诗句

关于赞美长江的诗句、长江三峡的诗句
  ◆李白《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江流 ◆《卜算子》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登高 【唐】杜甫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晴江秋望 【唐】崔季卿 八月长江万里晴,千帆一道带风轻。 尽日不分天水色,洞庭南是岳阳城。 ◆【唐】李白 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出自唐代元稹的《遣悲怀三首·其三》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闲坐时我常常...

“座客三千人”的下一句及全诗赏析、作者出处

“座客三千人”的下一句及全诗赏析、作者出处
座客三千人的下一句是“于今知有谁”。整句是: 座客三千人,于今知有谁。 诗句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邯郸南亭观妓》,以下是《邯郸南亭观妓》全诗: 邯郸南亭观妓 作者:李白 年代:唐 歌鼓燕赵儿,魏姝弄鸣丝。 粉色艳日彩,舞袖拂花枝。 把酒顾美人,请歌邯郸词。 清筝何缭绕,度曲绿云垂。 平原君安在,科斗生古池。 座客三千人,于今知有谁。 我辈不作乐,但为后代悲。 赏析:暂无。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出自三国诗人曹丕的《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赏析  这是今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它叙述了一位女子对丈夫的思念。笔致委婉,语言...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facekun.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