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出自盛唐杜甫的《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赏析:

  第一首诗,首联先写草堂的环境:草堂离城郭很远,庭园开阔宽阔,旁无村落,因此诗人可以极目远眺。中心四句紧接着写眺望到的风光。“澄江平少岸”,诗人凭槛远望,碧澄明澈的江水,声势赫赫,好像和江岸齐平了,这是写前景;“幽树晚多花”则写近景,草堂附近生气勃勃的树木,在春日的黄昏里,盛开着花团簇拥的花朵,散发出诱人的幽香。五、六两句描写细腻,描写极为生动:“细雨鱼儿出,和风燕子斜。”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喷吐着水泡儿,欢欣地游到水面来了。燕子轻柔的躯体,在和风的吹拂下,倾斜着掠过水毛毛的天空……这是向来为人传诵的名句。诗人措辞意图精微详尽,描写非常生动。“出”写出了鱼的欢欣,极端天然;“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逼肖生动。诗人详尽地描写了和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动态,其意在托物寄兴。这二句诗流露出作者酷爱春天的高兴心境。尾联照应首先两句。以“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比照,更显得草堂的闲适幽静。这首诗写黄昏时分所见到的和风细雨中的现象,体现了环境的清幽夸姣和诗人闲适安静的心境及其对大天然的酷爱。全诗八句都是对仗,并且描写中远近交织,精密天然,“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划之痕。”它句句写景,句句有“遣心”之意。诗中描写的是草堂环境,但是言外之意含蕴的,却是诗人悠游闲适的心境和对大天然、对春天的酷爱。

  •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资料源于互联网,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 https://mj.facekun.com/521.html

谁又能明白谁的深爱,谁又能理解谁的离开。

谁又能明白谁的深爱,谁又能理解谁的离开。
引导语:一笑而过,对着时光,对着故人,对着未来,倾诉已是多余,只一笑,一瞬间,一刹那,都变了,都好了。突来的风,已不属于自己,从脸颊轻轻吹过,当是离别的轻吻,没有天旋地转的激动。别把自己当回事,你没那么多观众,别那么累;别将每个人当回事,你没那么博爱。 1、不被人所了解的人是孤独的,尽管身边围绕着万千朋友也罢,若没一个人能走进你的心里,你就似颗漂浮在浩瀚宇宙中的小行星。所以古...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赏析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疑惑之时,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开篇先从触觉(冷)写起,再转到视觉(明)。“冷”字,暗点出落雪已多时。一般来讲,雪初落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赏析  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前两句写环境,后两句写爱花心事。题为“海棠”,而起笔却对海棠不做描绘,这是一处曲笔。“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之句。“崇光”是指正在增长的春光,着一“泛”字,活写出春意...

关于中秋节的诗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关于中秋节的诗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辛弃疾《满江红》 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facekun.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