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出自唐代诗人祖咏的《望蓟门》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赏析
  蓟门在今北京附近,唐时是防契丹的前线重镇。这里历史上曾有过"黄金台拜将"的故事,眼前又是浓浓的军事氛围,因而祖咏只一"望"便生出许多既独特又很易得人认同的情思。
  全从"望"字着笔。第一二句是"望"的背景,三四句是"望"中所见,五六句却是"望"中所想象,七八句是"望"中的感慨。
  "惊"字只应作大受震撼解,不是害怕。圈定这特殊感觉有利于读者和作者进行心灵上的交流。祖咏当年纯粹是个热血青年,他正是用了热血青年的"思维之眼"才"望"出些独特的意象来的。
  "笳鼓喧喧",是造成"惊"和"望"的源起,也是传达边区氛围少不了的一笔。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次联,积雪泛寒光,风吹旌旗动,是眼前景,但扯到"万里""三边(幽州,并州,凉州,包括从东北到西北几千里边疆)",是必须用"思维之眼"才看得到的,显出诗人对边庭形势的了解使其产生独特的生命体验。那种苍莽的气势建筑在真实的感觉上,很动人。其中"寒""曙"两字颇重要:它们传达了一种既含杀气又有点莫名兴奋的情态。
  第三联,"思维之眼"有更深入的透视。"沙场"固然在眼前,而"烽火"却不见得是当时所见,祖咏只是从"沙场"立刻联想到了"烽火"。"烽火"而"连胡月",则更带着不知多少年月积叠下来的血腥味和凄清。不过,作者并不想过分渲染凄清,所以立刻换了个角度,去"望"蓟城的地势:"海畔云山拥蓟城"。《左传》记晋楚城濮之战前,晋文公的谋臣主张坚决开战,说:"表里山河,必无害也!"蓟城后有大海,周围云山簇拥,同样是个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塞。--当然,这层意思只在作者潜意识里起作用,下笔写来不见有半点理性思维的痕迹。写景能写出潜意识作用下的特殊感觉,这是高手。古人所说"潜气内转",大抵指此而言。
  末联连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投笔从戎":东汉班超原在官府抄公文,一日,感叹说,大丈夫应该"立功异域",后来果然在处理边事上立了大功。第二个是"终军请缨":终军向皇帝请求出使南越说服归附,为表现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他请皇帝赐给长带子,说是在捆南越王时要用它。祖咏用了这两个典故,意思很明白,更有豪气顿生之感。
  盛唐,既有如祖咏一般的热血诗人,也有迹近"老油条"的诗人在写边塞诗。

关于时间的诗句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关于时间的诗句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 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勿谓寸阴短,既过难再获。勿谓一丝微,既绍难再白。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花...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出自唐代杜牧的《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天阶 一作:天街;卧看 一作:坐看)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秋夜,精美的银色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画屏上添了几分清冷之色;一位宫女手执绫罗小扇,轻轻地扑打飞舞的萤火虫。天阶上的夜色,清凉如水;坐榻仰望星空,只见牵牛星正远远眺望着织女星。 注释⑴秋夕:秋天的夜晚。⑵银烛:银色而精美的蜡烛。 ⑶轻罗...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出自现代诗人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赏析: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宛如一山飞峙,起势突兀。在这两句中,从近处看,前句是虚,后句是实...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出自金朝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 / 迈陂塘》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facekun.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