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出自唐代诗人祖咏的《望蓟门》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赏析
  蓟门在今北京附近,唐时是防契丹的前线重镇。这里历史上曾有过"黄金台拜将"的故事,眼前又是浓浓的军事氛围,因而祖咏只一"望"便生出许多既独特又很易得人认同的情思。
  全从"望"字着笔。第一二句是"望"的背景,三四句是"望"中所见,五六句却是"望"中所想象,七八句是"望"中的感慨。
  "惊"字只应作大受震撼解,不是害怕。圈定这特殊感觉有利于读者和作者进行心灵上的交流。祖咏当年纯粹是个热血青年,他正是用了热血青年的"思维之眼"才"望"出些独特的意象来的。
  "笳鼓喧喧",是造成"惊"和"望"的源起,也是传达边区氛围少不了的一笔。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次联,积雪泛寒光,风吹旌旗动,是眼前景,但扯到"万里""三边(幽州,并州,凉州,包括从东北到西北几千里边疆)",是必须用"思维之眼"才看得到的,显出诗人对边庭形势的了解使其产生独特的生命体验。那种苍莽的气势建筑在真实的感觉上,很动人。其中"寒""曙"两字颇重要:它们传达了一种既含杀气又有点莫名兴奋的情态。
  第三联,"思维之眼"有更深入的透视。"沙场"固然在眼前,而"烽火"却不见得是当时所见,祖咏只是从"沙场"立刻联想到了"烽火"。"烽火"而"连胡月",则更带着不知多少年月积叠下来的血腥味和凄清。不过,作者并不想过分渲染凄清,所以立刻换了个角度,去"望"蓟城的地势:"海畔云山拥蓟城"。《左传》记晋楚城濮之战前,晋文公的谋臣主张坚决开战,说:"表里山河,必无害也!"蓟城后有大海,周围云山簇拥,同样是个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塞。--当然,这层意思只在作者潜意识里起作用,下笔写来不见有半点理性思维的痕迹。写景能写出潜意识作用下的特殊感觉,这是高手。古人所说"潜气内转",大抵指此而言。
  末联连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投笔从戎":东汉班超原在官府抄公文,一日,感叹说,大丈夫应该"立功异域",后来果然在处理边事上立了大功。第二个是"终军请缨":终军向皇帝请求出使南越说服归附,为表现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他请皇帝赐给长带子,说是在捆南越王时要用它。祖咏用了这两个典故,意思很明白,更有豪气顿生之感。
  盛唐,既有如祖咏一般的热血诗人,也有迹近"老油条"的诗人在写边塞诗。

描写月亮的好诗句、现代描写月亮的诗句

描写月亮的好诗句、现代描写月亮的诗句
●《菩萨蛮》【唐】冯延巳 梅花吹入谁家笛,行云半夜凝空碧。 欹枕不成瞑,关山人未还。 声随幽怨绝,云断澄霜月。 月影下重帘,轻风花满檐。 ●《相见欢》【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水调歌头》【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春来秋去相思在,秋去春来信息稀。

春来秋去相思在,秋去春来信息稀。
出自唐代鱼玄机的《闺怨》 靡芜盈手泣斜晖,闻道邻家夫婿归。别日南鸿才北去,今朝北雁又南飞。春来秋去相思在,秋去春来信息稀。扃闭朱门人不到,砧声何事透罗帏。 参考翻译 注释 ⑴靡(mí)芜:草名,其茎叶糜...

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犹到梦魂中。

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犹到梦魂中。
出自宋代晏几道的《少年游·离多最是》 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犹到梦魂中。可怜人意,薄于云水,佳会更难重。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今番同。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离别跟这样的情景最为相同,二水分流,一个向...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出自元代白朴的《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太阳渐渐西沉,已衔着西山了,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有几分黯淡的色彩...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facekun.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