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赏析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疑惑之时,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开篇先从触觉(冷)写起,再转到视觉(明)。“冷”字,暗点出落雪已多时。一般来讲,雪初落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寒意。“讶”字,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正如陶渊明写雪名句所谓“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这两句是写人的所感所见,虽全用侧写,却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雪下得那么大,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这两句变换角度,从听觉(闻)写出。用的是倒装方式,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构思巧妙,曲折有致。人选取“折竹”这一细节,衬托出“重”字。通过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判断雪很大,而且雪势有增无已。诗人的感觉确实细致非常。“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出雪夜的宁静。
  这一结句以有声衬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可与王维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相媲美。

  •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资料源于互联网,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 https://mj.facekun.com/903.html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出自唐代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 孙革访羊尊师诗》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还指着高山说...

与春天有关的诗句、猫写春天的诗句

与春天有关的诗句、猫写春天的诗句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日照我还。(王安石《泊船...

关于描写荷花的诗句、描写荷花诗句

关于描写荷花的诗句、描写荷花诗句
  ◆【阮郎归·初夏】·苏东坡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洗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永遇乐】·苏东坡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梦微之》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参考翻译 译文 夜里做梦与你携手共同游玩,早晨...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facekun.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