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杜甫: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杜甫名句“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出自《登楼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登楼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    

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

赏析:

      首四句是诗人设想回成都后整理草堂之事,但却给人以启迪世事的联想:“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大意是说:自从离开草堂,常常焦虑沙岸崩塌,损坏药栏,现在恐怕连同江槛一起落到湍急的水流中去了。这虽是诗人遥想离开成都之后,草堂环境的自然遭遇,但这也体现了诗人对风风雨雨的社会现状的焦虑。“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当年诗人离开草堂时亲手培植的四株小松,才“大抵三尺强”(《四松》),诗人很喜爱它,恨不得它迅速长成千尺高树;那到处侵蔓的恶竹,即使有万竿也要斩除。诗人喜爱新松是因它峻秀挺拔,不随时态而变,诗人痛恨恶竹,是因恶竹随乱而生。这两句,其句外意全在“恨不”、“应须”四字上。杨伦在《杜诗镜铨》旁注中说:这两句“兼寓扶善疾恶意”,这是颇有见地的。乱世的岁月里,诗人的才干难以为社会所用,而各种丑恶势力竞相作充分表演,诗人由此感慨万分。这两句,深深交织着诗人对世事的爱憎。正因为它所表现的感情十分鲜明、强烈而又分寸恰当,所以时过千年,至今人们仍用以表达对于客观事物的爱憎之情。

   诗的后四句落到“赠严郑公”的题意上。“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生理,即生计。黄阁老,指严武。唐代中书、门下省的官员称“阁老”,严武以黄门侍郎镇成都,所以这样称呼。金丹,烧炼的丹药。这两句说,诗人的生计全凭严武照顾,衰老的身体也可托付给益寿延年的丹药了。这里意在强调生活有了依靠,疗养有了条件,显示了诗人对朋友的真诚信赖和欢乐之情。最后两句,诗人忽又从瞻望未来转到回顾过去,有痛定思痛的含义:“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诗人自762年(宝应元年)七月与严武分别,至764年(广德二年)返草堂,前后三年。这三年,兵祸不断,避乱他乡,飘泊不定,人瘦得只剩皮包骨头了。诗人过去常读古乐府诗《行路难》,等到身经其事,才知世事艰辛,人生坎坷。“行路难”三字,语意双关。一个“信”字,包涵着诗人历经艰难困苦后的无限感慨。

   全诗描写了诗人重返草堂的欢乐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情真意切,韵味圆满,辞采稳重匀称,诗句兴寄微婉。诗人将欢欣和感慨融合在一起,将瞻望与回顾一同叙述,更显出了该诗思想情感的深厚。

描写春天美景的诗句、赞美春天的诗句

描写春天美景的诗句、赞美春天的诗句
★王安石(北宋)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温庭筠(唐)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春雨杜甫(唐)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晓孟浩然(唐)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朱熹(南宋)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出自宋代晏殊的《破阵子·春景》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满阶芳草绿,一片杏花香。

满阶芳草绿,一片杏花香。
出自宋代诗人章文虎妻的《临江仙》   千里长安名利客,轻离轻散寻常。难禁三月好风光,满阶芳草绿,一片杏花香。   记得年时临上马,看人眼泪汪汪。如今不忍更思量。恨无千日酒,空断九回肠。 赏析  开头从思妇的心中对游子的责难写起,“千里长安名利客”七字交代了游子的去向──长安,缘由──为名利而远行。“千里”一词强调了游子出行之远,也蕴含了思妇的忧怨深情。“轻离轻散寻常”一句,写出思妇对游子...

应酬都不暇,一岭是梅花。

应酬都不暇,一岭是梅花。
出自宋代诗人张道洽的《岭梅》 到处皆境,随时有物华。应酬都不暇,一岭是梅花。 赏析  梅花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祖国各地历来有规模不等、各有千秋的梅花会、梅展,供人观赏。宋代大诗人陆游一次到四川的成都花会赏梅便吟出了“当年走马锦西城,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的诗句。南宋诗人张道洽《岭梅》诗中写道:“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应酬都不暇,一岭是梅花。”岭梅...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facekun.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