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出自唐代李白的《行路难·其一》

  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赏析:

  诗的前四句写兄弟出于对李白的深沉友谊,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搁置的怅惘,不吝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单纯”的李白,要是在平常,由于这美酒好菜,再加上兄弟的一片美意,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可是,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脱离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接连的举措,形象地显现了心里的苦楚郁闷,豪情的激荡改变。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标志人生道路上的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巨大政治志向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挨近皇帝的时分,皇帝却不能委任,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可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脆弱的性情,从“拔剑四顾”开端,就表明着不甘低沉,而要持续寻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遽然想到两位开端在政治上并不顺畅,而最终总算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垂钓,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商汤聘前曾梦见个人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阅历,又给诗人增加了决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岔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当然增加了对将来的决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实际中来的时分,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困难。离筵上展望出息,只觉前路高低,歧途甚多,不知道他要走的路,终究在哪里。这是豪情在尖利杂乱的对立中再一次回旋。可是顽强而又自傲的李白,决不肯在离筵上体现个人的泄气。他那种活跃用世的激烈要求,总算使他再次摆脱了岔路徘徊的苦楚,唱出了充满决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信任虽然前路妨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南朝宋时宗悫(que)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抵达志向的对岸。

  这首诗总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式。其重要的缘由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提醒了诗人豪情的激荡崎岖、杂乱改变。诗的一最初,“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受似乎是一个欢喜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现了豪情波澜的激烈冲击。中心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似乎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寒微而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思上的绝望与期望、郁闷与寻求,急遽改变替换。“行路难,行路难,多岔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暂、跳动,完全是急迫不安状态下的心里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跋前疐后而又要持续探究寻求的杂乱心思。结束二句,经过前面的重复回旋今后,境地顿开,唱出了昂扬达观的调子,信任他个人的志向志向总有完成的一天。经过这样层层迭迭的豪情崎岖改变,既充沛显现了漆黑浑浊的政治实际对诗人的庞大志向志向的阻挡,反映了由此而导致的诗人心里的激烈苦楚、愤郁和不平,一起又突出体现了诗人的顽强、自傲和他对志向的执着寻求,展现了诗人力求从苦楚中挣脱出来的强壮精神力量。

描写夏天的诗

描写夏天的诗
夏夜叹   【唐】杜甫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出自宋代陆游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回忆当年奔赴万里外的边疆,...

“白发三千丈”的下一句及全诗赏析、作者出处

“白发三千丈”的下一句及全诗赏析、作者出处
白发三千丈的下一句是“缘愁似个长”。整句是: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赏析: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么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

月出惊山鸟

月出惊山鸟
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赏析  这首写春山之静。“静”被诗人强烈地感受到了。为什么呢?是由于“山静”,所以人静。人静缘于心静,所以觉察到桂花的坠落。   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却反衬出春山的幽静。   鸟鸣涧,是一处风景极优美的地方。涧,是山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诗的大意说:在寂...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facekun.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