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出自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夏夜追凉》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赏析
  “追凉”,即觅凉、取凉。较之“觅”和“取”,“追”更能表现对“凉”的渴求,杜甫“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羌村三首》其二)意可见。但这首诗在艺术处理上却有其独到之处:它撇开了暑热难耐的感受,而仅就“追凉”着墨,以淡淡的几笔,勾勒出一幅夏夜追凉图,其中有皎洁的月光,有浓密的树荫,有婆娑的竹林,有悦耳的虫吟,以及作者悄然伫立的身影。

  首句貌似平直,其实也有一层曲折:中午时分,烈日暴晒,是一天中最为酷热的时刻,而今,“夜热”竟然与“午热”相仿佛,则“夜热”之甚,可想而知。唯其如此,才引出次句诗人月下独立的形象。“开门”,点出作者原在室内。或许他本已就寝,而因夜里天热的缘故,辗转反侧难以入梦,迫于无奈才出门纳凉。而“明月”,则点出正值“月华皎洁”的三五之夜。这样,作者“独立”的目的,应该说是“追凉”与“赏月”兼而有之,追凉可得体肤之适,赏月则可得精神之快,难怪他要独立不移、执着若此了。

  第三句是对周围环境的点染:竹林深深,树荫密密,虫鸣唧唧。“竹深树密”,见其清幽;“虫鸣”,则见其静谧——唯其静谧,“虫鸣”之声才能清晰入耳。诗人置身其间,凉意顿生,于是又引出结句“时有微凉不是风”,这一真切、细微的体验。“不是风”,点明所谓凉意,不过是夜深气清,静中生凉而已,并非夜风送爽。范成大《六月七日夜起坐殿取凉》诗亦云:“风从何处来?殿阁微凉生。桂旗俨不动,藻井森上征。”虽设问风从何来,但既然桂旗不动,可见非真有风,殿阁之“微凉”不过因静而生。人们通常说“心静自凉”,其理相若。因此,范诗实可与这首诗参读。

  显然静中生凉正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意趣,但这一意趣并未直接点明。如果没有“不是风”三字,读者很可能将“凉”与“风”联系在一起。陈衍《石遗室诗话》早就指出:“若将末三字掩了,必猜是说甚么风矣,岂知其不是哉。”然而,这首诗的妙处恰恰也就在这里。作者故意直到最后,才将微露其本意的线索交给读者——既然明言“不是风”,善于神会的读者自当想到静与凉之间的因果关系;随即又当想到,前面出现的月光、竹林、树荫、虫鸣,都只是为揭示静中生凉之理所作的铺垫。这样,自然要比直截了当地道出本意更有诗味。大概这就是《石遗室诗话》所称道的“浅意深一层说,直意曲一层说”的旨趣。 

关于描写花的诗句、有关于花的诗句

关于描写花的诗句、有关于花的诗句
◆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如泥,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陆游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宋人陈亮《梅花》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元人王冕《墨梅》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菊花诗》“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黄巢《题菊花》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陶渊明《过故人庄》 ◆&ldqu...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赏析  全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之意。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   开首二句点明时间。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

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全诗赏析

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全诗赏析
诗词名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作品赏析:   该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出自盛唐诗人孟浩然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赏析  这首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十分优美。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   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facekun.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