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日映青丘岛,尘起邯郸陆。江移林岸微,岩深烟岫复。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不独有声流出此,会归沧海助波澜。
朝宗汉水接阳台,唅呀填坑吼作雷。
峨嵋山月半轮秋...
出自南宋诗人姜夔的《淡黄柳》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赏析
这是作者的自制曲。通篇写景,而作者寄居他乡,伤时感世的愁怀,尽在不言之中。上片写客居异乡的感受。垂杨巷陌,马上轻寒,边城春色,举目凄凉。而眼前柳色,“鹅黄嫩绿”,却与江南相似。下片写惜春伤春情绪。清明携酒,唯怕花落春去。全词意境凄清冷隽,用语清新质朴。在柳色春景的描写中,作者的万般愁绪,无限哀怨之情,也就巧妙自然、不着痕迹地表现出来。
全词从听角看柳写起,渐入虚拟的情景,从今朝到明朝,从眼中之春到心中之秋,其惆怅情怀已然愈益深浓。然而还不仅此。前人曾道“自古逢秋悲寂寥”,作者却写出江淮之间春亦寂寥,并暗示这与江南似相同而又相异,又深忧如此春天恐亦难久。这就使读者感到全词的情感决非“客怀”二字可以说尽,作者的感叶伤春,实际上反映出同时代人的一种普通的忧惧。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大有一种大难临头的末日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