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赏析
  首联:人浏览路线【暗喻(景色非同一般)】

  西湖的一个标志,名胜。

  “水面初平云脚低”以云脚来比喻水面的云气,写出了西湖朦胧的静态美

  西湖的早春的情景:春水出涨,湖面如镜,映照的满天白云也低矮了许多。水色天光,波起波平,云卷云舒。

  颔联:写景

  颈联:写景

  尾联:具体地点~~白沙堤

  本文利用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

  分别以近视,远视,仰望和俯视以及最后的总结来描写钱塘湖之春的美丽,结构精巧。

  营造早春新鲜的情形:“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由静而动,有轮廓而细节,展示春天的活力,及大自然从深冬的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情形。因为“早莺”,所以含争着飞向暖树——因为它是春天最早的流行歌手。因为“新燕”,所以很辛勤地营造家园。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由一般的春景转换由上而下的新视点。烂漫春花次第开放,如荫绿草刚没马蹄,来渲染勃勃生机。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最值得留恋,经常去也不能满足,给人无比喜悦的感受以及作者对于钱塘湖春行的无限怀念。

  全诗描绘了西湖蓬勃盎然的春意,表达了作者流连忘返,在西湖早春风光中无比喜悦的感受。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出自盛唐诗人孟浩然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赏析  这首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十分优美。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   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

有关于花的诗句、描写赞美花的诗句

有关于花的诗句、描写赞美花的诗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沦》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题菊花》 ●蔌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苏轼《浣溪沙?蔌蔌衣巾》 ●清霜醉枫叶,淡月隐芦花醉枫叶:枫叶含霜似醉。元·许有壬《荻港早行》 ●高楼晓见一花开,便觉春光四面...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赏析  这首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   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日暮苍山远”,“日暮”点明时间,正是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次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白屋”,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facekun.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