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出自盛唐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赏析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人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有关清明节的诗句、描写清明节的诗句

有关清明节的诗句、描写清明节的诗句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明)王磐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清明日忆诸弟       朝代:唐朝      作者: 韦应物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长安清明     朝代:唐朝    ...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出自唐朝诗人孟浩然的《春中喜王九相寻》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酒伴来相命,开尊共解酲。当杯已入手,歌妓莫停声。 赏析  林花已经开到极至,花至荼靡花事了,灿烂之后就是伤逝的开始了,显然林花已经开始凋零了,代表春天也即将逝去,但在作者心里的惋惜是不明显的,而是对更加灿烂的生命寄予希望,这一点从径草的”踏”而”还生”可以看出来.

描写励志的诗句、关于励志的诗句

描写励志的诗句、关于励志的诗句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广贤文》)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古诗诗话)(现代人的心声啊)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祸...

关于描写冬天的诗句、冬天景象的诗句

关于描写冬天的诗句、冬天景象的诗句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牖:窗户。风惊竹:风中带雪,打在竹上,发出沙沙的响声。 唐·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庭霰:落在庭院里的雪花。 唐·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 ●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 唐·刘长卿《酬张夏雪夜赴州访别途中苦寒作》 ●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唐·李白《冬日归旧山》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唐·李白《嘲王...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facekun.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