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出自唐朝诗人刘方平的《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赏析
  唐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此诗首揭“更深”二字,为以下景色的描绘确定了基调,也给全诗笼罩一种特殊氛围。“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体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阑干南斗斜”,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两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静穆,意境深邃。月光半照,是因为月轮西斜,诗以星斗阑干为映衬,这就构成两句之间的内在关联。

  恬谧的春夜,万物的生息迁化在潜行。“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从虫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说明诗入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的根柢。因此。这两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没有长期乡村生活经验的入。固然说不出;便是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说得出来。今夜虫鸣,究竟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去注意它,这须得有心人。还应该有一颗诗心。一个“新”字,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

  诗中说“春气暖”自“今夜”始,表明对节候变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语洋溢着自得之情。写隔窗听到虫声,用“透”。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窗纱的绿色,夜晚是看不出的。这绿意来自诗人内心的盎然春意。至此,我们就可以明白:诗人之所以不描写作为春天表征的鲜明的外在景观。而是借助深夜景色气氛来烘托诗的意境,就是因为这诗得之于诗人的内心。诗人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体察自然界的细微变化的。诗的前二句写景物,不着一丝春的色彩.却暗中关合春意,颇具蕴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气暖”。结句的“虫声”,“绿窗纱”互为映发。于是春意俱足。但这声与色,仍从“意”(感觉)中来。诗人并非唯从“虫声”才知道春气已暖,“春气暖”是诗人对“今夜”的细微感觉,而“虫声”只是与其感觉冥合的一个物候。因此,诗的意蕴是深厚的。构思的新颖别致,决定于感受的独特。

  唐代田园诗成为一个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然而。能仿佛陶诗一二者并不多见。象本诗这样深得陶体真趣的。就更为寥寥。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出自宋代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双飞去 一作:双来去)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栏杆外,菊花被轻烟笼罩,好像有着无尽的忧愁;兰叶上挂着露珠,好象在哭泣。罗幕闲垂,空气微冷;一双燕子飞去了。明月不知道离别的愁苦。斜斜地把月光照进屋...

描写长江美景的诗句、描写长江三峡的诗句

描写长江美景的诗句、描写长江三峡的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人有悲欢...

此生“十不过”,句句有天机!

此生“十不过”,句句有天机!
1、衣不过暖 穿衣戴帽不要过于暖和,也不可以过于单薄,过暖容易感冒,过冷容易受寒。 2、食不过饱 吃饭吃七八分饱,粗细搭配,荤素相兼,饭前要喝汤,不吸烟,不喝酒。 3、住不过宽 要随遇而安,居室干淨舒适,不必搞得富丽堂皇,那样极易夺心志而蜕化变质。 4、行不过快 身体健康允许,尽量以步代车。如出门必乘车,日久腿脚就会失去灵便。 5、劳不过累 劳动的强度是有限度的,超过负荷量会造成身体的伤...

西塞山前白鹭飞全诗

西塞山前白鹭飞全诗
    渔歌子     唐代: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facekun.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