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出自盛唐诗人张谓的《早梅》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赏析
  自古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
  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溪桥”二字引出下句。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张谓的诗句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此篇意境可谓异曲同工。而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读者透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

描写夏天景色诗句、描写自然景色的诗句

描写夏天景色诗句、描写自然景色的诗句
  ★秦观《纳凉》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宋代诗人杨万里《夏夜追凉》: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宻虫鸣处,时有微凉只是风。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杜甫《绝句漫兴》)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戴叔伦《题稚川山秀》) ★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杜...

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

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
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   [译文]尊敬鬼神却要远离它,不可沉迷于靠鬼神求福,这样就算是智慧了。   [出典]《论语雍也》   注:   1、【原文】   樊迟问知(1),子曰:“务(2)民之义(3),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2、【注释】   (1)知:音zhì,同“智”。   (2)务:从事、致力于。   (3)...

描写樱桃的诗句

描写樱桃的诗句
惆怅墙东,一树樱桃带雨红。南唐·冯延已《罗敷艳歌》   绿葱葱,几颗樱桃叶底红。宋·赵彦端《豆叶黄》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宋·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三句写春光流逝:樱桃渐红,芭蕉转绿,形象地体现季节的推移。   芍药樱桃两斗新(宋·苏轼·《浣溪沙》)   一颗樱桃樊素口(宋·苏轼·《蝶恋花》)   飞来衔得樱...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出自唐代诗人赵嘏的《长安晚秋》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赏析  这首七律,通过人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远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诗中“凄凉”二字...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facekun.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