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出自唐朝人贺知章的《咏柳》

  咏柳

  作者: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杨柳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淡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诱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赏识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描述、比较佳人修长的身段,婀娜的腰身,也是读者所经常看到的。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佳人而呈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佳人婷婷袅袅的风韵;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但是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杨柳化身的佳人,却给写活了。《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这些杨柳栽培在太昌云和殿前,观赏不置,说它“风流心爱”。这儿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闻名典故。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终,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写了出来。这“剪刀”裁制出淡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天然生机的标志,是春给予大家美的启示。从“碧玉妆成”到“剪刀”,读者能够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进程。诗篇里所呈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中国古代有不少闻名的佳人,柳,为何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姓名和柳的色彩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相互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人在大家头脑中永久留下年青的形象。提起碧玉,大家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撒播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之类的诗句。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简直成了年青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柳,大家就会幻想到这佳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岁月;这柳也仍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分;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络的。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深深地抓着了垂柳的特征,在诗人的眼里,它似佳人的化身。高高的树干,就像她婀娜多姿的风韵,下垂的柳条,就像她裙摆上的丝带。在这儿,柳即是人,人即是柳,两者之间似乎没有什么截然的别离。并且“碧玉”也有双关的含义。既在字面上与杨柳的翠色相合,又指年青貌美的少女,与下面的“二月春风”恰相照应——这是早春的垂柳,还未到夏秋之际亭亭如盖、树荫清圆的时分。但是,更妙的以下两句:“不知细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像剪刀?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现了春风的奇特灵活,并使《咏柳》变成咏物诗的模范之作。

  此诗借杨柳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许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欢喜之情。比较和比方别致恰当是此诗的成功之处。因而《唐诗笺注》云:“赋物入妙,语意温顺。”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出自宋代诗人李清照的《醉花阴》   醉花阴   作者: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情的是重阳佳节怀念丈夫的心境。传说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较量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词数阕,然终未...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出自南宋诗人汪元量的《潮州歌·其六》   潮州歌·其六   作者: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赏析   诗人与被俘人众怀着凄恻的心境被押往北方,途中步履维艰,却撤退不得。举目北望,哪里是个止境?眼里所见再也不是了解的故国景物,头顶天空再也不是故国的天空。“不止境”,是...

描写春天景色诗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描写春天景色诗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出自宋代苏轼的《稼说送张琥》   曷(盍)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力得全;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   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铚 、耰、艾,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古之人,其...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facekun.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