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出自南北朝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夕日  一作:阳)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

文言知识

古今异义①四时俱备(时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备 古义:具备 今义:准备、具备)②晓雾将歇(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晓 古义:清晨 今义:知道)③夕日欲颓(颓 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委靡)④古来共谈(谈 古义:称赞 今义:谈论)一词多义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念无▼

参考赏析

鉴赏

《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谢微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全文结构巧妙,语言精奇。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于一身,切切实实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起首之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虽然平和却很自然,且立意高远;接着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至“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不足五十个字,却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

创作背景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俊赏山林、心灵净化之后所作。谢中书(谢微)与陶弘景都卒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谢微任中书舍人的后限是梁普通七年(526年),任中书郎在梁中大通四年(532年),都在陶弘景七十岁之后。因此这篇文章当为陶弘景晚年的作品。▼

题解

《答谢中书书》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同时也是陶弘景先生写给朋友的一封书信。文题中的“答”是“回复”“写给”的意思。“谢中书”,即谢徵(zhēng),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作者介绍

陶弘景 陶弘景 陶弘景,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集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等。...

  •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资料源于互联网,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 https://mj.facekun.com/6135.html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全文出处及翻译赏析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全文出处及翻译赏析
    《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这句话的意思是“风雨晦暗秋夜长,鸡鸣声不停息。看到你来这里,还有什么不高兴呢?”     作品...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出自南宋诗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赏析  单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出自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出自宋代陆游的《钗头凤·红酥手》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参考翻译...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facekun.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