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忘谁先忘,倾国是故国。泠泠不肯弹,蹁跹影惊鸿。
★昔有朝歌夜弦之高楼,上有倾城倾国之舞袖。
★待浮花浪蕊俱尽,伴君幽独。
★静水流深,沧笙踏歌;三生阴晴圆缺,一朝悲欢离合。
★灯火星星,人声杳杳,歌不尽乱世烽火。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回得了过去,回不了当初。
★乌云蔽月,人迹踪绝,说不出如斯寂寞。
★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花影》
花影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将来。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吟咏花影,抒发了个人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怎么办的心境。
这首诗从头到尾着眼于一个“变”字,写影的改变中体现出光的改变,写光的改变中体现出影的改变。榜首句中“上瑶台”,这是写影的动,隐含着光的动。为什么用“上”,不必“下”,由于红日逐步西沉了。第二句“扫不开”写影的不动,间接地体现了光的不动。光不动影亦不动,所以凭你横扫竖扫总是“扫不开”的。三四两句,一“收”一“送”是写光的改变,由此引出一“去”一“来”影的改变。花影本是静态的,诗人抓住了光与影的相互关系,着力体现了花影动与静,去与来的改变,从而使诗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动态美。
写光的改变,写花影的改变,归根结底是为了传达诗人心里的豪情改变。“上瑶台”写花影移动,已含有轻视花影之意;“扫不开”写花影难除,更明现憎恨花影之情;“收拾去”写花影不见,大有幸亏之感;“送将来”写花影再现,又发无法之叹。诗人奇妙地将个人心里的豪情改变寓于花影的倏忽改变之中,使诗作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宛转美。
有人评论说:“上瑶台”比方小人在高位当权;“扫不开”比方耿直之臣多次上书揭穿也杯水车薪;三四两句以太阳刚落,花影不见,明月东升,花影重映,比方小人暂时隐姓埋名,但结尾依然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从诗人终身宦途崎岖,政治失落的状况来剖析,发生轻视群小,怨恨官场糜烂的豪情也许是能够的。但诗篇作为文艺作品,它明显不能是日子的实录,它比日子自身大概更归纳,更会集,更有典型性,因而,一定要坐实哪一句即喻什么人或什么事,不免会有顺理成章之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