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译文]不担心归顺的人少,只怕人们的财富不均;不怕老百姓贫穷,就怕他们的生活得不到安定。

  [出典]《论语季氏》

  注:

  1.孔子的这一观点在现代社会经常受到人们的批判,人们会理直气壮地说:平均主义会造成普遍的懒惰,使整个社会失去进取心,永远停滞在贫穷的阶段。

  2. “不均”即不平等则可以刺激人们去竞争,使整个社会充满活力,最终可以使整个社会摆脱贫穷。

  3.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分析,孔子的“均无贫”的观点恐怕也不无道理。因为“贫穷”只是一个相对的和主观的概念。“不均”才是现实中一个绝对存在的差距。

  4. 我们今天回头看一百年前的人类的生活,会认为他们是“贫穷”的,但在当时他们可能并不认为自己是“贫穷”的。现在生活在富裕地区的人们也许自以为是“富”的,但是安知在百年之后不被那时的人认为是贫的呢?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贫寡”与“不均”其实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人们之所以会产生贫与寡的感觉,就是因为“不均”的存在,没有“不均”就无所谓“贫寡”。

  5. 比如在采猎人的平等社会中,既没有富人,也没有穷人,大家自然谁也不会有贫与寡的感觉。尽管他们的物质生活,在现代人看来好象是很贫乏的。但他们自己并不觉得贫乏。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类曾经度过了几百万年没有贫穷的生活。贫穷只是到了人类开始所谓文明进步的阶段之后,也就是人类社会出现了“不均”之后,才产生的。

  6. 因此,只要不均存在,贫穷也就存在。想要通过拉大“不均”的程度来解决贫穷问题,就好比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

  7. 当今世界现代文明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然而即使是在世界上最发达的地区,也仍然存在着贫穷的现象。尽管那里的贫穷,在极不发达地区的人们看来,差不多已经可以算是富裕;但是对发达国家的穷人自己而言,则实实在在是一种无可怀疑的贫穷。再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科学与文明的进步,并没有使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均衡地得到好处,富国贫国之间的差距比前工业文明时代更大。

  8. 甚至在一些极不发达地区,人们的绝对生活水平,都没有比他们的过去有任何提高,甚至还有所倒退。从下面的分析我们将看到,这种世界性的贫困与不均现象,是现代化文明的直接成果。

  9. 意义:不担心分的少,而是担心分配的不均匀,不担心生活贫穷,而担心生活不安定。

关于雨的诗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关于雨的诗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 雨色秋来冷,风严清江爽。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空山新雨后...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出自晚唐诗人李商隐的《霜月》   霜月   作者: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赏析   此诗作年无考。冯《注》认为艳情诗。仅从文本看,诗写深秋月夜风光,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傲之美。首句以物候改变阐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次句言月华澄明,苍穹高迥。三四句写超凡神女,争美竞妍。...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全诗赏析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全诗赏析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王维 年代:唐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         这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出自清代曹雪芹的《香菱咏月·其二》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不象银不似水...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facekun.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