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译文]不担心归顺的人少,只怕人们的财富不均;不怕老百姓贫穷,就怕他们的生活得不到安定。

  [出典]《论语季氏》

  注:

  1.孔子的这一观点在现代社会经常受到人们的批判,人们会理直气壮地说:平均主义会造成普遍的懒惰,使整个社会失去进取心,永远停滞在贫穷的阶段。

  2. “不均”即不平等则可以刺激人们去竞争,使整个社会充满活力,最终可以使整个社会摆脱贫穷。

  3.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分析,孔子的“均无贫”的观点恐怕也不无道理。因为“贫穷”只是一个相对的和主观的概念。“不均”才是现实中一个绝对存在的差距。

  4. 我们今天回头看一百年前的人类的生活,会认为他们是“贫穷”的,但在当时他们可能并不认为自己是“贫穷”的。现在生活在富裕地区的人们也许自以为是“富”的,但是安知在百年之后不被那时的人认为是贫的呢?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贫寡”与“不均”其实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人们之所以会产生贫与寡的感觉,就是因为“不均”的存在,没有“不均”就无所谓“贫寡”。

  5. 比如在采猎人的平等社会中,既没有富人,也没有穷人,大家自然谁也不会有贫与寡的感觉。尽管他们的物质生活,在现代人看来好象是很贫乏的。但他们自己并不觉得贫乏。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类曾经度过了几百万年没有贫穷的生活。贫穷只是到了人类开始所谓文明进步的阶段之后,也就是人类社会出现了“不均”之后,才产生的。

  6. 因此,只要不均存在,贫穷也就存在。想要通过拉大“不均”的程度来解决贫穷问题,就好比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

  7. 当今世界现代文明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然而即使是在世界上最发达的地区,也仍然存在着贫穷的现象。尽管那里的贫穷,在极不发达地区的人们看来,差不多已经可以算是富裕;但是对发达国家的穷人自己而言,则实实在在是一种无可怀疑的贫穷。再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科学与文明的进步,并没有使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均衡地得到好处,富国贫国之间的差距比前工业文明时代更大。

  8. 甚至在一些极不发达地区,人们的绝对生活水平,都没有比他们的过去有任何提高,甚至还有所倒退。从下面的分析我们将看到,这种世界性的贫困与不均现象,是现代化文明的直接成果。

  9. 意义:不担心分的少,而是担心分配的不均匀,不担心生活贫穷,而担心生活不安定。

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出自五代李煜的《长相思·一重山》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一重又一重,重重叠叠的山啊。山是那么远,天是那么高,烟...

描写冬天的诗句 烈烈寒风起,惨惨飞云浮

描写冬天的诗句 烈烈寒风起,惨惨飞云浮
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 秋月扬明恽,冬岭秀寒松。(陶渊明:《四时》)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 长啸出原野,凛然寒风生。《酬崔五郎中》唐.李白 冻结南云,寒风朔吹,纷纷六出飞花坠。《踏莎行咏雪》元.白朴 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汉·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寒风动地气苍芒,横吹先...

月出惊山鸟

月出惊山鸟
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赏析  这首写春山之静。“静”被诗人强烈地感受到了。为什么呢?是由于“山静”,所以人静。人静缘于心静,所以觉察到桂花的坠落。   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却反衬出春山的幽静。   鸟鸣涧,是一处风景极优美的地方。涧,是山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诗的大意说:在寂...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出自唐代朱庆馀的《宫词 / 宫中词》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韵译百花盛开,宫院却寂寂地紧闭大门;俏丽宫女,相依相并伫立廊下赏春。满怀幽情,都想谈谈宫中忧愁的事,鹦鹉面前,谁也不...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facekun.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