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译文]不担心归顺的人少,只怕人们的财富不均;不怕老百姓贫穷,就怕他们的生活得不到安定。

  [出典]《论语季氏》

  注:

  1.孔子的这一观点在现代社会经常受到人们的批判,人们会理直气壮地说:平均主义会造成普遍的懒惰,使整个社会失去进取心,永远停滞在贫穷的阶段。

  2. “不均”即不平等则可以刺激人们去竞争,使整个社会充满活力,最终可以使整个社会摆脱贫穷。

  3.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分析,孔子的“均无贫”的观点恐怕也不无道理。因为“贫穷”只是一个相对的和主观的概念。“不均”才是现实中一个绝对存在的差距。

  4. 我们今天回头看一百年前的人类的生活,会认为他们是“贫穷”的,但在当时他们可能并不认为自己是“贫穷”的。现在生活在富裕地区的人们也许自以为是“富”的,但是安知在百年之后不被那时的人认为是贫的呢?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贫寡”与“不均”其实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人们之所以会产生贫与寡的感觉,就是因为“不均”的存在,没有“不均”就无所谓“贫寡”。

  5. 比如在采猎人的平等社会中,既没有富人,也没有穷人,大家自然谁也不会有贫与寡的感觉。尽管他们的物质生活,在现代人看来好象是很贫乏的。但他们自己并不觉得贫乏。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类曾经度过了几百万年没有贫穷的生活。贫穷只是到了人类开始所谓文明进步的阶段之后,也就是人类社会出现了“不均”之后,才产生的。

  6. 因此,只要不均存在,贫穷也就存在。想要通过拉大“不均”的程度来解决贫穷问题,就好比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

  7. 当今世界现代文明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然而即使是在世界上最发达的地区,也仍然存在着贫穷的现象。尽管那里的贫穷,在极不发达地区的人们看来,差不多已经可以算是富裕;但是对发达国家的穷人自己而言,则实实在在是一种无可怀疑的贫穷。再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科学与文明的进步,并没有使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均衡地得到好处,富国贫国之间的差距比前工业文明时代更大。

  8. 甚至在一些极不发达地区,人们的绝对生活水平,都没有比他们的过去有任何提高,甚至还有所倒退。从下面的分析我们将看到,这种世界性的贫困与不均现象,是现代化文明的直接成果。

  9. 意义:不担心分的少,而是担心分配的不均匀,不担心生活贫穷,而担心生活不安定。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出自唐代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馀 一作 余)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寒山转变得格外郁郁苍苍,秋水日日舒缓地流向远方。我柱杖伫立在茅舍的门外,迎风细听着那暮蝉的吟唱。渡头那边太阳快要落山了,村子里的炊烟一缕缕飘散。又碰到裴迪这个接舆酒醉,在恰如陶潜的我面前讴狂。注释1.辋川:...

赞美春天景色的诗句、描写春天的诗句

赞美春天景色的诗句、描写春天的诗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唐.杜甫.《春望》)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贺知章.《咏柳》)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唐.杜甫.《春夜喜雨》) ●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

描写思念的诗句、 表达思念的诗句

描写思念的诗句、 表达思念的诗句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张仲素《燕子楼》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张可...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出自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雨知道适应季节,当万物萌发生长时,它伴随着春风...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facekun.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