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赏析
  这是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juan)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liao)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读来饶有趣味。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诗意。“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平湖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三四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然而,它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尤其可贵的是它所表现的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它所寄托的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是难以措笔的。一首山水小诗,见出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这是很难得的。只有真心观察,才能读出这首诗的情意。

关于描写冬天的诗句、描写冬天景物的诗句

关于描写冬天的诗句、描写冬天景物的诗句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 指直:手指僵直。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云晴鸥更舞,风逆雁无行 无行:不成行列。 唐·杜甫《冬晚送长孙渐舍人归州》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唐·杜甫《公安县怀古》 ◆斜阳疏竹上,残雪乱山中 唐·韩翃《褚主簿宅会毕庶子钱员外郎使君》(一作张继诗)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 唐·韩愈《李花二首》:“当春天地争...

一句话经典语录:最浪费的日子,是没有笑声的日子

一句话经典语录:最浪费的日子,是没有笑声的日子
引导语:没有把握的事,不要抱希望,那就不会失望,无法揣摩那个人,那就不要请求他替你做些什么事情,不让他有机会拒绝你,你才不会失望。不要爱上一个看来不会爱上你的人,那就不用失望。人生,有些失望是无可避免的,但大部分的失望,都是因为你高估了自己。 1、最浪费的日子,是没有笑声的日子。 2、当一个人忙的透不过气来时,千万不要碰爱情,因为爱情是需要靠氧气才能才存活的珍品。 3、忽然想起...

古代爱情诗词选读,经典爱情诗词名句大全

古代爱情诗词选读,经典爱情诗词名句大全
    诗经     关雎(诗经 周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诗经·秦风)  &nbs...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其二》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赏析  这首无题写一位深锁幽闺的女子追求爱情而幻灭的绝望之情。   首联“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描绘环境气氛:飒飒东风,飘来蒙蒙细雨;芙蓉塘外,传来阵阵轻雷。既隐隐传达了生命萌动的春天气息,又带有一些凄迷...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facekun.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