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赏析
  这是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juan)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liao)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读来饶有趣味。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诗意。“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平湖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三四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然而,它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尤其可贵的是它所表现的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它所寄托的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是难以措笔的。一首山水小诗,见出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这是很难得的。只有真心观察,才能读出这首诗的情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全诗赏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全诗赏析
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 春望 作者:杜甫 年代: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感时花溅泪,恨别...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出自唐代杜甫的《梦李白二首·其二》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参考翻译 ...

“陆机才多岂自保”下一句及全诗赏析、作者出处

“陆机才多岂自保”下一句及全诗赏析、作者出处
陆机才多岂自保的下一句是“李斯税驾苦不早”。整句: 陆机才多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杂曲歌辞·行路难》 杂曲歌辞·行路难(其三) 作者:李白 年代:唐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

关于描写雨的诗句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关于描写雨的诗句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柳枝经雨重,松色带烟深。(唐?张谓《郡南亭子宴》)柳枝带雨,枝叶增重,烟雨之中,松色深重。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滁州西涧》)春潮怒涨,暮雨急骤,行人断踪,野渡舟横,动静相映,更显出野渡的清幽。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花。(宋?赵师秀《有约》)描绘了江南黄梅天多雨、处处蛙鸣的乡村景致。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宋?欧阳修《田家》)远处...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facekun.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