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出自盛唐诗人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其一》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赏析
  第一首是宫怨,运用深婉含蓄的笔触,采取以景托情的手法,写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这是从这位少女的悲惨的一生中剪取下来的一个不眠之夜。

  在这个不眠之夜里,诗中人忧思如潮,愁肠似结,她的满腔怨情该是倾吐不尽的。这首诗只有四句,总共二十八个字,照说,即令字字句句都写怨情,恐怕还不能写出她的怨情于万一。可是,作者竟然不惜把前三句都用在写景上,只留下最后一句写到人物,而且就在这最后一句中也没有明写怨情。这样写,乍看象是离开了这首诗所要表现的主题,其实却在艺术效果上更显得有力,更深刻地表现了主题。这是因为:前三句虽是写景,却并非为写景而写景,它们是为最后人物的出场服务的。就通首诗而言,四句诗是融合为一的整体,不论写景与写人,都是为托出怨情服务的。

  这首诗,题为“秋词”。它的首句就以井边梧桐、秋深叶黄点破题,同时起了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它一开头就把读者引入一个萧瑟冷寂的环境之中。次句更以珠帘不卷、夜寒霜重表明时间已是深夜,从而把这一环境描画得更为凄凉。接下来,诗笔转向室内。室内可写的景物应当很多,而作者只选中了两件用具。其写熏笼,是为了进一步烘染深宫寒夜的环境气氛;写玉枕,是使人联想到床上不眠之人的孤单。作者还用了“无颜色”三字来形容熏笼、玉枕。这既是实写,又是虚写。实写,一是说明这是一个冷宫,室内的用具都已年久陈旧,色彩黯淡;二是说明时间已到深夜,炉火、灯光都已微弱,周围物品也显得黯然失色。虚写,则不必是器物本身“无颜色”,而是伴对此器物之人的主观感觉,是她的黯淡心情的反映。写到这里,诗中之人已经呼之欲出了。

  最后,读者终于在熏笼畔、玉枕上看到了一位孤眠不寐的少女。这时,回过头来看前三句诗,才知道作者是遥遥着笔、逐步收缩的。诗从户外井边,写到门户之间的珠帘,再写到室内的熏笼、床上的玉枕,从远到近,句句换景,句句腾挪,把读者的视线最后引向一点,集中到这位女主角身上。这样就使人物的出场,既有水到渠成之妙,又收引满而发之效。

  在以浓墨重笔点染背景,描画环境,从而逼出人物后,作者在末句诗中,只以客观叙述的口气写这位女主角正在卧听宫漏。其表现手法是有案无断,含而不吐,不去道破怨情而怨情自见。这一句中的孤眠不寐之人的注意点是漏声,吸引诸者注意力的也是漏声,而作者正是在漏声上以暗笔来透露怨情、表现主题的。他在漏声前用了一个“清”字,在漏声后用了一个“长”字。这是暗示:由于诗中人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会感到漏声凄清,漏声漫长。同时,这句诗里还着意指出,所听到的漏声是从皇帝的居处——南宫传来的。这“南宫”两字在整首诗中是画龙点睛之笔,它点出了诗中人的怨情所注。这些暗笔的巧妙运用、这一把怨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写法,就使诗句更有深度,在篇终处留下了不尽之意、弦外之音。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出自宋代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好景 一作:美景) ...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出自唐代王贞白的《白鹿洞二首·其一》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已春深 一作:春已深)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专心读书,不知不觉春天过完了,每一寸时间就像一寸黄金珍...

描写春天的诗句 洛阳城里又东风,未必桃花得似旧时红

描写春天的诗句 洛阳城里又东风,未必桃花得似旧时红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唐王涯《春游曲》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唐李商隐《无题四首》 寒随一夜去,春还五更来。唐史青《应诏赋得除夜》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唐丘为《题农父庐舍》 年年老向江城寺,不觉春风换柳条。唐韩滉《晦日呈诸判官》 春风贺喜无言语,排比花枝满杏园。唐赵嘏《喜张沨及第》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唐·...

描写樱桃的诗句

描写樱桃的诗句
惆怅墙东,一树樱桃带雨红。南唐·冯延已《罗敷艳歌》   绿葱葱,几颗樱桃叶底红。宋·赵彦端《豆叶黄》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宋·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三句写春光流逝:樱桃渐红,芭蕉转绿,形象地体现季节的推移。   芍药樱桃两斗新(宋·苏轼·《浣溪沙》)   一颗樱桃樊素口(宋·苏轼·《蝶恋花》)   飞来衔得樱...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facekun.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