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出自晚唐诗人高骈的《山亭夏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
  首句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细玩味“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这“浓”除有树阴稠密之意外,尚有深浅之“深”意在内,即树阴密而且深。《红楼梦》里描写大观园夏日中午景象,谓“烈日当空,树阴匝地”,即此意。夏日正午前后最能给人以“夏日长”的感觉。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说“日长睡起无情思”,就是写的这种情趣。因此,“夏日长”是和“绿树阴浓”含蓄地联在一起的,决非泛泛之笔。
  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写人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入”字用得极好: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这个“入”字就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
  第三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两层意思来说。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诗人用“水晶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非常美妙。其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看到水波才会觉着,所以说“水晶帘动微风起”。如果先写“微风起”,而后再写“水晶帘动”,那就味同嚼蜡了。
  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飘来一阵花香,香气沁人心脾,诗人精神为之一振。诗的最后一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一院香”,又与上句“微风起”暗合。
  诗写夏日风光,用近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当人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闲自在的诗人。
  文章写出了夏日池塘的悠闲之感。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出自盛唐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shé),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qiú)不暖锦衾(qīn)薄(bó)。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zhuó)。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qiāng)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chè)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

“杨花落尽子规啼”全诗赏析及作者出处

“杨花落尽子规啼”全诗赏析及作者出处
杨花落尽子规啼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李白 年代: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赏析: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出自盛唐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赏析:   白居易从前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姑苏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周游江南,侨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适当的知道,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形象。当他因病卸职姑苏刺史,回到...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facekun.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