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赏析
  这首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全诗出处作者及翻译赏析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全诗出处作者及翻译赏析
    《诗经。小雅。伐木》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伐木许许。酾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诸父。宁适不来?微我弗顾!於粲洒埽,陈馈八簋。既有肥牡,以速诸舅。宁适不来?微我有咎!     伐木于阪。酾酒有衍。笾豆有践,兄弟无远...

微风忽起吹莲叶,青玉盘中泻水银。

微风忽起吹莲叶,青玉盘中泻水银。
出自唐朝诗人施肩吾的《夏雨后题青荷兰若》 僧舍清凉竹树新,初经一雨洗诸尘。微风忽起吹莲叶,青玉盘中泻水银。 赏析  《夏雨后题青荷兰若》是唐代人施肩吾的七绝作品。应是诗人在夏日雨后,为一寺庙所做。描写了寺庙雨后的清新,以及寺庙内一片青青莲叶的美景。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出自唐代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版本一)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本为圣朝除弊政,敢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版本二)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一篇谏书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

关于描写花的诗句、有关于花的诗句

关于描写花的诗句、有关于花的诗句
◆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如泥,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陆游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宋人陈亮《梅花》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元人王冕《墨梅》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菊花诗》“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黄巢《题菊花》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陶渊明《过故人庄》 ◆&ldqu...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facekun.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