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站头。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人...
A-A+
毛泽东: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全诗赏析!
毛泽东名句“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出自《念奴娇·昆仑》
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作品赏析:
此词作于1935年。当时中央红军走完了长征最后一段行程,即将到达陕北。10月,毛泽东登上岷山峰顶,远望青海一带苍茫的昆仑山脉有感而作。
这首词里,毛成功地表达了他的思想,他把昆仑裁为三截后,“一截遗欧,一截赠美”,好使“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这是“大同”理想;联系到他的事业,这大同理想还不是《礼记》里幻想的那种,而是马克思设计的那种。马克思得以在中国传播、托根,很可能与《礼记》那个古老理想深入民族心灵有关,康有为曾依傍那个理想,直到近来讲“小康”,名字还从《礼记》那段里摘出来的。叫人惊异这个以流变不居著名的世界上,会有那样顽固的继承性;一个学说在民众间的传播,往往不在于它论证得使人信服,而别有更深微幽隐的因素,任何时代,群众都没有从学理上了解过自己所信奉的理论。当然,词不是政治学说的论文,它也不可能介绍大同理想的细节,所以,通过昆仑这个意象传达的大同理想,其实还是个两面派、具有兼容性,既适合《礼记》那个本土的型号,也适合马克思那个舶来的型号。读者得参照作者的生平、思想,才能给这个理想贴上特别的标签——这是文艺写作天生具有含糊性、作者的限制不可能天网恢恢的一个例子,同时也是读者具有理解主动性的一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