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出自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赏析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笔墨,给读者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美术家朱宣咸以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意而创作的中国画作品《映日红》,非常形象与生动地反映了这一诗情画意。

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

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
出自晚唐诗人韦庄的《菩萨蛮》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   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   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   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 赏析  这首词是韦庄在公元九世纪(唐僖宗中和年间)避乱洛阳时的作品。韦庄客居洛阳,正是国家多事之秋,战乱频仍,民不聊生;自己则浪迹他乡一事无成。所以词一开头,就以排比偶句写景抒慨。上句写景,洛阳多花,春光确实很好;下句抒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出自南宋诗人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   观书有感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赏析:   从标题看,这两首诗是谈观书领会的,意在讲道理,发议论。弄不好,很可能写成“语录讲义之押韵者”。...

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

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
出自清代纳兰性德的《于中好·送梁汾南还为题小影》 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凭寄语,劝加餐。桂花时节约重还。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 参考翻译 注释 ①年来句:纳兰为侍卫之臣,扈驾出巡是经常的事,...

人间梦隔西风,算天上、年华一瞬。

人间梦隔西风,算天上、年华一瞬。
出自宋代吴文英的《惜秋华·七夕》 露罥蛛丝,小楼阴堕月,秋惊华鬓。宫漏未央,当时钿钗遗恨。人间梦隔西风,算天上、年华一瞬。相逢,纵相疏、胜却巫阳无准。 何处动凉讯。听露井梧桐,楚骚成韵。彩云断、翠羽散,此情难问。银河万古秋声,但望中、婺星清润。轻俊。度金针、漫牵方寸。 ...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facekun.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