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出自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赏析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笔墨,给读者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美术家朱宣咸以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意而创作的中国画作品《映日红》,非常形象与生动地反映了这一诗情画意。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出自唐代王维的《终南别业 / 初至山中 / 入山寄城中故人》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饮酒》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赏析  此写对菊饮酒的悠然自得,实际蕴藏着深沉的感伤。   秋天是菊花的季节。在百花早已凋谢的秋日,惟独菊花不畏严霜,粲然独放,表现出坚贞高洁的品格。惟其如此,作者非常爱菊,诗中屡次写到,而且常常把它同松联系在一起,如《和郭主簿...

关于描写冬天的诗句、描写冬天景象的诗句

关于描写冬天的诗句、描写冬天景象的诗句
  ★乱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唐·崔涂《除夜有怀》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唐·卢纶《送李端》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 ★秋月扬明恽,冬岭秀寒松。(陶渊明:《四时》) ★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 ★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微:《四气诗》) ★隆冬...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嫦娥不嫁谁留。 谓洋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沈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facekun.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