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出自宋代诗人朱熹的《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赏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首句点明出游的时令、地点,下三句写“寻芳”的所见所识。春回大地,诗人耳目一新。正是这新鲜的感受,使诗人认识了东风。仿佛是一夜东风,吹开了万紫千红的鲜花;而百花争艳的景象,不正是生机勃勃的春光吗?诗人由“寻”而“识”,步步深化,统率全诗的则是一个“新”字。但泗水在山东,孔夫子曾在泗水之滨讲学传道;而南宋时那地方早已沦陷于金国,朱熹怎能去游春呢?原来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中的“泗水”暗喻孔门,“寻芳”暗喻求圣人之道,“东风”暗喻教化,“春”暗喻孔子倡导的“仁”。这些意思如果用哲学讲义式的语言写出来,难免枯燥乏味。本诗却把哲理融化在生动的形象中,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经典爱情诗句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经典爱情诗句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干《室思》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

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

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
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译文]学业还有不精,品德还有不好的,那么,不是天资太低,是用心不及我的专一罢了。   [出典]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注:   1. 明朝“开国文臣之首”、散文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一文。   2. 这篇文章是宋濂给同乡后学马生的临别赠言。他从得书的艰难、从师的不易、奔走的劳苦、生活的朴素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用自...

描写珍惜时间的诗句

描写珍惜时间的诗句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和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唐)杜牧《送隐者一绝》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花儿还有重开日,人生没有再少年。 节气不饶苗,岁月不饶人...

关于荷花的诗句 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

关于荷花的诗句 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
◆池面风来波潋潋,波间露下叶田田。 ◆谁于水面张青盖,罩却红妆唱采莲。 ◆田田抗朝阳,节节卧春水; ◆平铺乱萍叶,屡动报鱼子。 ◆泉眼无声细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 ◆碧树凉生突雨收,荷花荷...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facekun.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