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出自晚唐诗人王驾的《雨晴》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赏析
  这首即兴小,写雨后漫步小园所见的残春之景。诗中摄取的景物很简单,也很平常,但平中见奇,饶有诗趣。

  诗的前两句扣住象征春色的“花”字,以“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相对比、映衬,吐露出一片惜春之情。雨前,春天刚刚降临,花才吐出骨朵儿,尚未开放;而雨后,花事已了,只剩下满树绿叶了,说明这场雨下得多么久,好端端的春色,被这一场春雨给扫了兴。诗人望着花落春残的小园之景,是非常扫兴而生感触的。

  扫兴的不光是诗人,还有那蜜蜂和蝴蝶。诗的下两句由花写到蜂蝶。被苦雨久困的蜂蝶,好不容易盼到大好的春晴天气,它们怀着和诗人同样高兴的心情,翩翩飞到小园中来,满以为可以在花丛中饱餐春色,不料扑了空,小园无花空有叶;它们也像诗人一样大失所望,懊丧地纷纷飞过院墙而去。花落了,蜂蝶也纷纷离开了,小园显得更加冷落,诗人的心更加怅惘。望着“纷纷过墙去”的蜂蝶,满怀着惜春之情的诗人,刹那间产生出一种奇妙的联想:“却疑春色在邻家”。院墙那边是邻家,诗人想得似乎真实有据;但一墙之隔的邻家小园,自然不会得天独厚,诗人想得又是多么天真烂漫;毕竟墙高遮住视线,不能十分肯定,故诗人只说“疑”,“疑”字极有分寸,格外增加了真实感。这两句诗,不仅把蜜蜂、蝴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写得活灵活现,更把“春色”写活了,似乎“阳春”真的“有脚”,她不住自家小园,偏偏跑到邻家,她是十分调皮、非常会捉弄人的。

  “却疑春色在邻家”,可谓“神来之笔”,造语奇峰突起,令人顿时耳目一新。这一句乃是全篇精髓,起了点铁成金的作用,经它点化,小园、蜂蝶、春色,一齐焕发出异样神采,妙趣横生。古人谓“诗贵活句”(吴乔《围炉诗话》),就是指这种最能表达诗人独特感受的新鲜生动的诗句吧。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出自宋代陈与义的《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出自清代诗人洪升的《雪望》 寒色孤村幕,悲风四野闻。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鸥鹭飞难辨,沙汀望莫分。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 赏析  这首冬雪,前四句首先交代时间:冬日的黄昏,地点:孤村;接着,从听觉方面写处处风声急;继而,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溪深”、“山冻”,紧扣一个“雪”字。后四句具体描绘雪景,以沙鸥与鹭鸶难以辨认,“汀”与“洲”不能区分来映衬大雪覆盖大地的景象,突出“望”之...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  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职责降临到某人身上的时候,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遭受折磨,使他的筋骨经受劳累,使他的身体肠胃忍饥饿,使他的全身困苦疲乏,使他的行为总是遭受困扰麻烦。这样,便可使他的心态受到震动,使他的性格更加坚韧,从而增加他们所未具备的能力。   [出典]...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出自五代诗人李煜的《清平乐》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赏析  这首《清平乐》,表现了作者在恼人的春色中,触景生情,思念离家在外的亲人的情景。   词中说,分别以来,此时已进入了春季过半的时节,举目所见,没有一处不勾起他难过的心情,使他觉得好象肝肠都快要断了。作者就这样开门见山地写出...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facekun.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