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出自北宋晏殊的《踏莎行》

  踏莎行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赏析:

  此词描绘暮春风光,上片写郊外景,下片写院内景,最终以“斜阳却照深深院”作结,流露出淡淡的忧愁。

  首先三句描绘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图:小路两旁,花儿现已稀少,只间或看到星星点点的几瓣残红;放眼一望只见绿色现已雨后春笋;高台邻近,树木茂盛成荫,一片幽静。“红稀”、“绿遍”、“树色阴阴”,标志着春天现已消逝,暮春气味很浓。三句所写虽系眼前静景,但“稀”、“遍”、“见”这几个词却显现了事物开展的进程和动态。从“小径”、“芳郊”、“高台”的次序看,也有移步换形之感。“春风不解禁杨花,毛毛乱扑行人面。”所写的杨花迎面,也是暮春典型风光。但词人描绘这一现象时,却注入了自个的片面豪情,写成春风不懂得束缚杨花,致使让它漫天飘动,乱扑行人之面。这一方面暗示现已无计留春,只好听任杨花飘动送春归去;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杨花的自由自在和活泼的生命力。这儿虽写暮春风光,却无衰颓情调,有生趣。“毛毛”、“乱扑”,极富动态感。“行人”二字,点醒以上所写,都是词人郊行所见。

  过片“翠叶藏莺,珠帘隔燕”两句,分写室外与室内,一承上,一启下,转接天然。上句说碧绿的树叶现已长得很茂盛,藏得住黄莺的身影,与上片“树色阴阴”相应;下句说燕子为朱帘所隔,不得进入室内,引出下面临室内现象的描绘。着“藏”、“隔”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初夏嘉树繁阴之景与永昼闲静之状。

  “炉香静逐游丝转”写如此闲静的室内,香炉里的卷烟,袅袅上升,和飘扬的游丝纠结、旋绕,逐步交融一同,分不清孰为卷烟,孰为游丝了。“逐”、“转”二字,表面上是写动态,实际上却反托出整个室内的幽静。“逐”上着一“静”字,境地顿出。

  结拍“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跳开一笔,写到日暮酒醒梦觉之时,本来词人午间小饮,酒困入眠,比及一觉醒来,已是日暮时分,西斜的落日正照着这深深的朱门院子。这儿点明“愁梦”,阐明梦境与春愁有关。梦醒后斜阳仍照深院,遂生初夏天长难以消遣之意。

  暮春黄昏,酒醒梦回,只见斜阳深院而不见伊人。迷惘之情,经过景象描绘模糊地表露出来。全词除“一场愁梦酒醒时”句外,都是写景。宛转详尽,景中寓情,到达不露痕迹的程度。这首词温顺细腻,纠缠宛转,很少用直写的办法。

  前人评此词写景流丽。沈际飞在《草堂诗余正集》中说:“结‘深深’妙,着不得实字。”沈谦在《填词杂说》中进一步指出结句“更自神到”,道出了晏殊词写景的特色,即重其精力,不重其踪迹。

描写山水景色的诗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描写山水景色的诗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出自唐代诗人韩愈的《晚春》   晚春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赏析:   这儿,好像仅仅用拟人化的方法描绘了晚春的繁丽风景,其实,它还寄寓着大家大概乘时而进,抓住机遇去发明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层意思。但这儿值得一提的是,榆荚杨花虽缺少草木的“才情”,但不因此藏拙,而为晚春增加...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出自唐代胡令能的《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一个蓬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出自两汉卓文君的《白头吟》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一心人 一作:一人心;白头 一作:白首)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爱情应该像山上的雪一般纯洁,像云间月亮一样光明。听说你怀有二心,所以来与你决裂。 今日犹如...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facekun.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