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出自王维《田园乐·其五》

  田园乐·其五

  王维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赏析:

  它描绘的是前景。“山下”,不是指近处山下,而是指远处山下,由于山下有“远村”作伴。可见,“远村”暗示出远山。且此山与“天边”作邻,就更可见其远了。从烘托的空气来看,毫无城市喧嚣富贵的表象,只要稀稀落落的村庄。诗人虽没有正面体现人物的活动,但从“孤烟”一词的点化中,却烘托出人。由此可见人迹十分稀疏。尤其是“独树”与“孤烟”相对,“高原”与“远村”相连,就更感凄凉孤寂了。在这里,诗人所绘的乃是北方的远山,有显着的地方特色。在画面上,颜色淡漠。至多,能够领悟到那远处的孤烟尚带一缕淡灰,那天边高原似有一层淡黄。在此喧嚣的天地中,有颜回、陶潜那样的雅兴,多么安适清闲、无拘无束。假使没有淡到极至的涵养,则不能臻此妙境。如果说前两句是重在描绘减弱的表象的话,那么后两句是重在抒情减弱的情感。而减弱的景情,又是互相融合、彼此浸透的。

  减弱含有闲、静、淡、远等特色。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就是如此。“山下孤烟远村”就呈现了远字,全诗闲、静、淡、远,为减弱之绝唱。其他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涧户寂无人,纷繁开且落”(《辛夷坞》),别离展示了闲、落、静、空、寂、无、落等减弱的表象。这些,都显示出王维诗的减弱的意境。

  “山下孤烟远村”,洗去人世的纷争,没有外界的搅扰,只要大天然的安静。诗人纵情地消受着、赏识着、沉醉着,投入到大天然的怀有之中,与大天然融为一体。诗人笔下的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无不跳动着诗人的脉息,回旋着诗人的声响,震荡着诗人的魂灵。因而,大天然被品格化了。王维笔下的大天然,反映了王维减弱的心境。诗人将个人融化在大天然中。这种融化,意味着减弱。诗人不是超然物外,而是融于物中。诗人所寻求的,正是这种忘我、无我、有我的空灵境地。这种予大天然以诗人的品格的表象,这种变粗朴的天然为人化的天然的做法,就是王维酷爱人生的体现。可见,王维的减弱,不是象某些人所说的没有人世烟火味。仅仅这种人世烟火味,而是断断续续,若隐若现,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在颜色上,它不必浓墨,不务华艳,而寻求萧疏清淡。在运笔上,既非精摹细琢,又非粗线勾勒,而是点点染染,意到笔随。在情味上,不作惊人语,不崇尚夸饰,不豪情满怀,也不执着于实际,不留心日子的纷争,不关心人事的纠葛,不激动,不沉痛,而是明哲保身,孤身静处,独善其身,寄情山水,吟咏风月,一直保持着心里的平和与恬淡。“山下孤烟远村”这首诗,就是诗人减弱心境的描写。

  •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资料源于互联网,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 https://mj.facekun.com/558.html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出自宋代诗人郑思肖的《寒菊》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赏析  宋代人郑思肖的《寒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一句则借菊言志,菊花,宁可一直守在枝头,何曾被北风吹落在尘土,这是郑思肖民族气节的写照,也是对他坚毅不屈的歌颂。所表现的就是菊花孤傲、清高、坚持理想和信仰的高尚。便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诗人自己如菊的情怀。  ...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  王之涣这首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

伤感唯美的诗句、唯美伤感的诗句

伤感唯美的诗句、唯美伤感的诗句
◆山河拱手,为君一笑 。 ◆几段唏嘘几世悲欢 可笑我命由我不由天。 ◆经流年 梦回曲水边 看烟花绽出月圆。 ◆雾散,梦醒,我终于看见真实,那是千帆过尽的沉寂。 ◆生生的两端,我们彼此站成了岸 。 ◆缘聚缘散缘如水,背负万丈尘寰,只为一句,等待下一次相逢。 ◆看那天地日月,恒静无言;青山长河,世代绵延;就像在我心中,你从未离去,也从未改变。 ◆就这样吧,从此山水不相逢。 ◆既不回头,何必不忘。 既然...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facekun.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