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出自唐代诗人韩愈的《晚春》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赏析
  这里,似乎只是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其实,它还寄寓着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层意思。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榆荚杨花虽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为晚春增添一景,虽然不美,但尽了努力,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了。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说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草木”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读者大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毫无羁绊的大胆想象,使人思之无穷,味之不尽。

  再细加揣摩,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可以透过景物描写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你看,“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为“晚春”添色。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钱钟联《集释》系此诗于元和十一年。注引朱彝尊《批韩诗》云:"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却是如此。"的确,仅就描写暮春景色而言,此诗可谓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诗题又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写乃春游郊外所见。诗人全用拟人手法,不说人之惜春,而说草树亦知春将不久,因而百花争艳,各呈芳菲。凑热闹的还有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像飞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飘舞。人言草木无情,诗偏说它们有知,或"斗"或"解",活泼有趣。这是此诗明白有趣之处。

  然而"无才思"三字颇怪异,遂引起后人诸多猜测。或谓劝人勤学,不要像杨花那样白首无成;或谓隐喻人之无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讽喻;或言赞赏杨花虽无芳华,却有情趣和勇气。细审诗意,诗人当是赞赏杨花的。"无才思"应是故作顿挫的谐谑之笔。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会有不同的领悟。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出自唐代李白的《宣城见杜鹃花 / 子规》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曾经在蜀国见到过杜鹃鸟,在宣城又见到了杜鹃花。杜鹃叫一回,我的泪流一...

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

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
出自宋代司马光的《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挽了一个松松的云髻,化上了淡淡的妆容。青烟翠雾般的罗衣...

描写家的诗句、思家怀乡的诗句、有关家的诗句

描写家的诗句、思家怀乡的诗句、有关家的诗句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

仓央嘉措诗集,仓央嘉措情歌,仓央嘉措情诗

仓央嘉措诗集,仓央嘉措情歌,仓央嘉措情诗
    于贞志译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生于康熙二十二年,十四岁时剃度入布达拉宫为黄教领袖,十年后为西藏政教斗争殃及,被清廷废黜,解送北上,道经青海今纳木措湖时中夜循去,不知所终。     仓央嘉措乡居山南错那,属门巴族。该地抑制黄教,盛崇红教,且生殖崇拜盛行,凡此种种,皆与日后他在拉萨狂荡艳事有所渊源。     传闻仓央嘉措日间为...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facekun.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