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出自晚唐诗人齐己的《早梅》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人以清丽的语言,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艳的风韵,坚强地盛开,并以此寄托自己的意志。其状物清润素雅,抒情含蓄隽永。
  首联即以对比的手法,描写梅花不畏严寒的秉性。“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是将梅花与“万木”相对照:在严寒的季节里,万木经受不住寒气的侵袭,简直要枝干摧折了,而梅树却像凝地下暖气于根茎,回复了生意。“冻欲折”说法略带夸张。然而正是万木凋摧之甚,才更有力地反衬出梅花“孤根独暖”的性格,同时又照应了诗题“早梅”。
  第二联“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用字虽然平淡无奇,却很耐咀嚼。诗人以山村野外一片皑皑深雪,作为孤梅独放的背景,描摹出十分奇特的景象。“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深为佩服,便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郑谷为“一字师”。这虽属传说,但仍可说明“一枝”两字是极为精彩的一笔。此联象是描绘了一幅十分清丽的雪中梅花图:雪掩孤村,苔枝缀玉,那景象能给人以丰富的美的感受。“昨夜”二字,又透露出诗人因突然发现这奇丽景象而产生的惊喜之情;肯定地说“昨夜”开,明昨日日间犹未见到,又暗点诗人的每日关心,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力。
  第三联“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侧重写梅花的姿色和风韵。此联对仗精致工稳。“递”字,是说梅花内蕴幽香,随风轻轻四溢;而“窥”字,是着眼梅花的素艳外貌,形象地描绘了禽鸟发现素雅芳洁的早梅时那种惊奇的情态。鸟犹如此,早梅给人们带来的诧异和惊喜就益发见于言外。以上三联的描写,由远及近,由虚而实。第一联虚拟,第二联突出“一枝”,第三联对“一枝”进行形象的刻画,写来很有层次。
  末联语义双关,感慨深沉:“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此联字面意不难理解。然而咏物诗多有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这里“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齐己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进,是颇有雄心抱负的。然而科举失利,不为他人所赏识,故时有怀才不遇之慨。“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自己处于山村野外,只有“风”、“禽”作伴,但犹自“孤根独暖”,颇有点孤芳自赏的意味。又因其内怀“幽香”、外呈“素艳”,所以,他不甘于前村深雪“寂寞开无主”的境遇,而是满怀希望:明年(他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辞意充满着自信。
  这首诗,语言清润平淡,毫无秾艳之气,雕琢之痕。诗人突出了早梅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个性,创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隐匿着自己的影子,含蕴十分丰富。通观全篇,首联“孤根独暖”是“早”;颔联“一枝独开”是“早”;颈联禽鸟惊奇窥视,亦是因为梅开之“早”;末联祷祝明春先发,仍然是“早”。首尾一贯,处处扣题,很有特色。

  •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资料源于互联网,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 https://mj.facekun.com/705.html

有关秋天的诗句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有关秋天的诗句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 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 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 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 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 西风吹叶满湖边,初换秋衣独慨然。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

野梅烧不尽,时见两三花。

野梅烧不尽,时见两三花。
出自元末诗人刘基的《古戍》 古戍连山火,新城殷地笳。九洲犹虎豹,四海未桑麻。天迥云垂草,江空雪覆沙。野梅烧不尽,时见两三花。 赏析  本的首联描写了激战后的战场情景,表明元军虽遭失败,但元气未伤,仍在激烈反扑;接下来一联写作者想到了全国的局势:九州大地,犹有虎豹横行,五湖四海未桑麻繁茂。百姓流离失所,死于战乱,不能安居乐业,致使田地荒芜。这一联既表明了诗人对当局的忧虑关注,也...

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李白:《古朗月行》)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

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
出自唐朝诗人柳宗元的《夏昼偶作》 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赏析  这首写于元和七年,写得恬静淡雅,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用笔含蓄,意蕴丰富。   地处南国的永州,盛夏确实酷热,白天尤甚。诗的首句,直白与细描并用,交代了夏昼的气候特点:“溽暑”,既潮湿,又闷热,这与北方迥然不同。“醉如酒”,形象地状写出了人们的难熬溽暑之态。由于湿度大,温度高...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facekun.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