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
  王之涣这首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行,明代的杨慎认为其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赏析:   李白是一位酷爱天然、喜爱交游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脚印简直广泛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天然美、讴歌友谊的著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向来传扬的名篇,这首诗...

关于描写雨的诗句、有关于雨的诗句

关于描写雨的诗句、有关于雨的诗句
  ●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伶仃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瞑》)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 ●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出自南北朝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

赞美夏天的诗句 向夏天要紫色的衣裳

赞美夏天的诗句 向夏天要紫色的衣裳
这里越过结满露珠的早晨 在这里面对发烫的眼神 风雨过后天空几度平静的苍白 你走后我的心几分速跳的空白 你消失的路线我再次用泪水覆盖 你留恋的话语我趁着高温向心里掩埋  如果往事在回忆里更加芳香 楝子花能不能证明属于未来的青果 如果梦中更需要真情的颜色 思念都会品尝分离的苦涩 向夏天要紫色的衣裳 躺在我胸前的夏天 云在这里哭泣 宣泄的那么彻底 你弄湿了我的头发,我的楝子花 我知道我一直是...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facekun.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