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
  王之涣这首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行,明代的杨慎认为其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

有关月的诗句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有关月的诗句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不见乡书传雁足,惟见新月吐蛾眉。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山遥水皆有情 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赏析  这首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

海子经典诗句、描写海子经典诗句

海子经典诗句、描写海子经典诗句
  ◆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还是道路——。《四姐妹》    ◆大风从东刮到西,从北刮到南,无视黑夜和黎明,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春天,十个海子》    ◆我有三次受难:流浪、爱情、生存,我有三种幸福:诗歌、王位、太阳。——《夜色》    ◆海水点亮我,垂死的头颅。——《两行诗》    ◆像此刻的风,骤然吹起,我要抱着你,坐在酒杯中。&md...

关于菊花的诗句、描写菊花的诗句 精品

关于菊花的诗句、描写菊花的诗句 精品
关于菊花的诗句、描写菊花的诗句,请大家欣赏。 ——仪鸾殿早秋 李世民寒惊蓟门叶,秋发小山枝。松阴背日转,竹影避风移。 提壶菊花岸,高兴芙蓉池。欲知凉气早,巢空燕不窥。 ——感遇四首(之二) 唐.李白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 ——过故人庄 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facekun.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