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出自宋代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

参考赏析

鉴赏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诗)。全句▼

赏析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作者在词中以女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其▼

作者介绍

李清照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资料源于互联网,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 https://mj.facekun.com/6646.html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飚风中自来往。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飚风中自来往。
出自唐代诗人李颖的《听安万善吹筚篥歌》 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飚风中自来往。枯桑老柏寒飕飗,九雏鸣凤乱啾啾。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赏析  李颀有三首涉及音乐的,一首写琴(《琴歌》...

关于描写长江的诗句、描写长江诗句

关于描写长江的诗句、描写长江诗句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唐. 杜甫 ●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之广陵》唐. 李白 ●阁中帝子今安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滕王阁诗》唐. 王勃 ●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春江花月夜...

关于秋天的诗句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关于秋天的诗句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亭皋木叶...

富含哲理的诗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富含哲理的诗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等飞来峰》)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醉里挑灯看剑,梦会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facekun.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