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出自先秦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 一作:斯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

文言现象

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不顺。入则无法家拂士:拂(b),通“弼”,辅佐。所以动心忍性。 忍,通“韧”,坚韧。这里作“使(他的性格)坚韧”。词类活用生于忧患(生)名词作动词,生存死于安乐(死)名词作动词,死亡▼

参考赏析

创作背景

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其显著特点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此文▼

赏析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短文不但立论高远,见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论证明晰,逻辑严谨,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本文善用排比,层层深入进行论证,形成压倒一切的逼人气势,在艺术上也很值得称道。孟子在这篇不到二百字的短章中,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关系,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文▼

赏析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孟子所举的例证是舜帝、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六人。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成为《孟子》最著名的篇章之一,后人常引以为座右铭,激励无数志士仁人在逆境中奋起。其思想基础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英雄观念和浓厚的生命悲剧意识,一种崇高的献身精神。是对生命痛苦的认▼

赏析三

文章开头,作者一连列举了六位古代圣贤在困难忧患中崛起的事例,来证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这个推理过程属于逻辑学上的归纳推理,即由前面六个特殊的事例,归纳出后面带普通意义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说明了▼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出自宋代陆游的《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注释1.示儿:写给儿子们看。2.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在苏教版...

有关春季的诗句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有关春季的诗句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唐刘昚虚《阙题》 飞雪伴春还,善庭晓自闲唐刘昚虚《积雪为小山》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唐刘昚虚《阙题》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唐李华《春行即兴》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日长雄鸟雀,春远独柴荆。唐杜甫《春运》 林花著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唐杜甫《曲江对雨》 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唐杜甫《腊日》 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唐杜甫《远怀舍弟颖观等...

春来秋去相思在,秋去春来信息稀。

春来秋去相思在,秋去春来信息稀。
出自唐代鱼玄机的《闺怨》 靡芜盈手泣斜晖,闻道邻家夫婿归。别日南鸿才北去,今朝北雁又南飞。春来秋去相思在,秋去春来信息稀。扃闭朱门人不到,砧声何事透罗帏。 参考翻译 注释 ⑴靡(mí)芜:草名,其茎叶糜...

关于赞美梅花的诗句、赞美梅花的诗句

关于赞美梅花的诗句、赞美梅花的诗句
  ●唐·王维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杂咏 唐·王维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忆梅 唐·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江上梅 唐·王适 忽见寒梅树,花开汉水滨。 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 ●庭梅咏寄人 唐·刘禹锡 早花常犯寒,繁实常苦酸。 何事上春日,坐令芳意阑? 夭...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facekun.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