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皮日休、陆龟蒙《杂体诗五首》赏析

    皮日休,字袭美,又字逸少,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自号醉吟先生。咸通八年(公元八六七年),登进士第,历官着作佐郎,太常博士。咸通九年,东游吴越,认识了陆龟蒙,互相唱和,结为友。着有《皮子文薮》十卷。

    陆龟蒙,字鲁望,别号天随子、甫里先生、江湖散人、汉涪翁、渔父、江上丈人。苏州人,居临顿里。善为诗文,名振全吴。举进士,未及第。家有藏书万卷,嗜饮茶,在顾渚山下置茶园又着《茶经》,卢仝以后,论茶道者推重之。乾符六年(公元八七九年)春,卧病笠泽,隐几着书,自编其诗铭记杂文,为《笠泽丛书》四卷。中和初,以疾卒。

    皮、陆二人,自结交后,所为诗皆互相唱和,尝自编其唱和之诗为《松陵唱和集》。在文学史上,号称皮陆。他们的诗,在晚唐诗坛别成江湖隐逸一派。诗风清秀平淡,多题咏风物之作,无温李的缛丽,亦不作郊岛的枯槁。

    现在我不想讲皮、陆的诗,但要讲他们二人开创的许多先例。首先是“丛书”这个名词,起于陆龟蒙的《笠泽丛书》。原意是个人的“杂着”,后来却成为许多书的结集。南宋时俞鼎孙编的《儒学警悟》是中国第一部丛书,可能也是全世界第一部丛书。

    唱和诗是早已有的,从初唐的君臣唱和到元稹、白居易的唱和,都是一人首唱,一人奉和,题目虽同,诗还是各人各做。到皮、陆则开始了次韵唱和,即和作的诗必须依次用首唱诗的韵脚。例如皮日休有《新秋言怀寄鲁望三十韵》五言古诗一首,最初四韵是“郊”、“巢”、“蛸”、“敲”。陆龟蒙写了一首和诗,题云:《奉和袭美新秋言怀三十韵次韵》,这首诗的最初四韵也是“郊”、“巢”、“蛸”、“敲”。以下也完全依次用皮日体原诗的韵脚。这就称为次韵和诗。陆龟蒙有一首《和张广文贲旅泊吴门次韵》。张贲停船在苏州时写了一首五言律诗,陆龟蒙依韵和了一首。后来又作一首酬答张贲,题目就称:《又次前韵赠张广文》,这样就是连作两首次韵诗了。自从皮、陆首创了次韵唱和之后,后世就有了一人首唱,众人次韵和作的风气。为了争奇斗胜,有时甚至和到许多首,称为“叠前韵”、“再叠前韵”、一直到七叠、八叠。这样的诗,完全是矜夸用韵之巧,诗的内容当然不会好。

    在皮、陆以前,没有唱和诗集。《松陵唱和集》之后不久。就出现了《西昆酬唱集》。从此诗的出版物中,又时行了一种唱和诗集。清代人喜欢结诗社,命题作诗,唱和诗集日益增多了。

    皮、陆二人又喜欢做各种体式的诗。他们的诗集中都有一卷《杂体诗》,其中有杂言诗、齐梁诗、回文诗、四声诗、双声叠韵诗、离合体诗、古人名诗、六言诗、问答诗,可谓别开生面,洋洋大观了。皮日体有《杂体诗序》一篇,说明这些诗的渊源。其中大多数是六朝时已有。刘禹锡也做过回文、离合、双声叠韵等诗。现在陆龟蒙加以新变,给它们注入了新的生命。不过,这些诗体,毕竟是文字游戏,不能作为唐诗的发展。现在选录几首例子,看看晚唐诗人的以诗为游戏的雅兴:

    (一)四声诗四声诗四首,全是五言律诗。第一首平声,全诗都用平声字。第二首平上声。第一句全用平声字,第二句全用上声字。以下同样,一句平声字,一句上声字。第三首平去声。一句平声字,一句去声字,轮换到底。第四首平入声。也同样,一句平声,一句入声。下面是皮日休的《夏日平入声》:

    先生何违时,一室习寂历。

    松声将飘堂,岳色欲压席。

    弹琴奔玄云,斸药折白石。

    如教题君诗,若得札玉册。

    (二)双声叠韵诗五言绝句二首。一首用双声字,一首用叠韵字。下面是陆龟蒙的《叠韵山中吟》。第一、三句用平声韵,第二、四句用入声韵。每句五字同韵:

    琼英轻明生,石脉滴沥碧。

    玄铅仙偏怜,白帻客亦惜。

    (三)离合诗离合诗起于孔融,有二种。一种是单字离合,一种是名词离合。今各举一例:

    晚秋吟(以题字离合)

    东皋烟雨归耕日,免去玄冠手刈禾。

    火满酒炉诗在口,今人无计奈侬何。

    ——皮日休

    此诗第一句末字与第二句首字合并,即为“晚”字。第二句末字与第三句首字合并,即为“秋”字。第三句末字与第四句首字合并,即为“吟”字。这就是所谓单字离合。

    药名离合夏日即事

    避暑最须从朴野,葛巾筠席更相当。

    归来又好乘凉钓,藤蔓阴阴着雨凉。

    ——陆龟蒙

    仍用上下二句首尾二字结合,就是一个药名。此诗中所离是三个药名,野葛、当归、钓藤。但第三个药名显然是错了。药名只有钩藤,没有钓藤。而这句诗决不能以钩字结尾。可知陆龟蒙读错了药名。

    (四)回文诗回文诗起于晋朝的傅咸。他有回文反复诗二首,所以又称反复诗。一首诗,顺读倒读,都读得通,都是押韵的诗。六朝人的回文诗,都是四言、五言的短诗,作回文比较容易,七言律诗五十六字,作回文就不容易了。

    晓起即事

    平波落月吟闲景,暗幌浮烟思起人。

    清露晓垂花谢半,远风微动蕙抽新。

    城荒上处樵童小,石藓分来宿鹭驯。

    晴寺野寻同去好,古碑苔字细书匀。

    回文

    匀书细字苔碑古,好去同寻野寺晴。

    驯鹭宿来分藓石,小童樵处上荒城。

    新抽蕙动微风远,半谢花垂晓露清。

    人起思烟浮幌暗,景闲吟月落波平。

    ——陆龟蒙

    《杂体诗》一卷之外,皮、陆唱和诗中还有许多吴体诗,也值得我们注意。在讲杜甫诗的时候,我讲过他两首吴体七律,那是“吴体”这个名词初次出现。注释家都不很知道它的意义,直到清代的桂未谷还以为吴体就是吴均体。到中唐时期,在许多诗人的诗中常常可以见到吴声、吴吟、越调等名词,显然可知吴人吟诗的声调与中原不同。如果用吴人吟诗的腔调来做诗,就会做出一种拗句诗。但是,我猜想,这种诗用中原人的腔调来吟诵,是拗句;用吴声来吟诵,可能并不拗。中唐时期,中原人士到江南来的很多,他们喜欢听吴侬软语,于是吴声时髦起来。这情况,正和东晋时流行吴声歌曲一样。陆龟蒙是苏州人,他高兴做几首吴体诗。皮日休受他的影响。况且也在江南住过几年,他们二人的诗集中有好几首用吴体的唱和诗,可以证明吴体诗就是拗句诗,而不是吴均体。

    《瀛奎律髓》卷二十五是“拗字类”诗,选录五言律诗十首,七言律诗十八首。方虚谷有一段解题云:

    拗字诗在老杜集七言律诗中,谓之吴体。老杜七言律一百五十九首,而此体凡十九出。不只句中拗一字,往往神出鬼没,虽拗字甚多,而骨骼愈峻峭。今江湖学诗者,喜许浑诗“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湘潭云尽暮山出,巴蜀雪消春水来”,以为丁卯句法,殊不知始于老杜。如“负盐出井此溪女,打鼓发船何郡郎”、“宠光蕙叶与多碧,点注桃花舒小红”之类是也。…唐诗多此类,独老杜吴体之所谓拗,则才小者不能为之矣。五言律亦有拗者,只谓语句要浑成,气势要顿挫,则换易一二字平仄,无害也。但不如七言吴体全拗耳。

    从这一段解题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个问题。(一)五言律诗有没有吴体?(二)一二字拗与全篇都拗,是否都是吴体?杜甫只在全篇都拗的七言律诗前说明是吴体,一、二字拗的五言及七言律诗并不题作吴体。皮日休、陆龟蒙诗标明是吴体的,都是全篇拗句。他们也有一、二句拗的五言或七言诗,但都不标明是吴体。由此可知,只有全篇拗句的七言律诗才是吴体,一、二句有拗字的并不是吴体。因此,吴体与拗字并非一个概念。吴体诗是八句全拗。只有一、二句用拗字的诗,只能称为拗字诗,或折腰体,不是吴体。五言律诗只有拗字,没有吴体。这一结论,是我参阅皮、陆两人诗集体会到的。

    现在选抄一首陆龟蒙的吴体诗以供参考:

    晚秋吴体寄袭美

    荒庭古树只独倚,败蝉残蛩苦相仍。

    虽然诗胆大如斗,争奈愁肠牵似绳。

    短烛初添蕙幌影,微风渐折蕉衣棱。

    安得弯弓似明月,快箭拂下西飞鹏。

    原载:《唐诗百话》下。作者:施蛰存

描写水的诗句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描写水的诗句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水心如镜面,千里无纤毫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天壤之间,水居其多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水真绿净不可睡,鱼若空行无所依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世间行乐...

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

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
出自宋代李重元的《忆王孙·夏词》 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沈李浮瓜冰雪凉。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 参考赏析 赏析 李重元的《忆王孙》原来是有春、夏、秋、冬四季词的,都是以女子的口吻述说四季景...

关于描写月亮的诗句

关于描写月亮的诗句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关汉卿《窦娥冤·滚绣球》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人逢喜事精神爽,敢教日月换新天。——毛泽东《七律·到韶山》 愁,愁老父破碎的月光满怀。愁,愁老母零乱的白发满怀——潘洗尘《饮九月九的洒》 饮九月九...

绿蚁新醅酒下一句红泥小火炉及全诗赏析

绿蚁新醅酒下一句红泥小火炉及全诗赏析
绿蚁新醅酒下一句是“红泥小火炉”。诗句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问刘十九》 问刘十九 作者:白居易 年代:唐 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译文:          我家新酿的米酒还未过滤,酒面上泛起一层绿渣,香气扑鼻。    烫酒用的小火炉,也已准备好了,是用红泥烧制成的。    天色阴沉,看样子晚上即将要下雪,    你能来我这里共饮一杯吗? 赏析:   刘十九...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facekun.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