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出自南宋人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

  观书有感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赏析:

  从标题看,这两首诗是谈观书领会的,意在讲道理,发议论。弄不好,很可能写成“语录讲义之押韵者”。但作者写的却是诗,由所以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让形象自身来说话。

  第一首诗是抒情读书领会的道理诗,描绘事物自身理性的形象时,又蕴涵了理性的东西。“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徜徉”,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要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清澈洁白,“一鉴”的“鉴”,即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半亩方塘”尽管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清澈洁白,“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闪烁起浮,神态毕见。作为一种景象的描绘,这也能够说是写得非常生动的。这两句展示的形象自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境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理性的形象自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面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若是很浅、很浑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精确地反映。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发掘,写出了颇有道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多么?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问渠”即是“问它”。在这个当地“它”指代的是“方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面杰出了一个“清”字,“清”就现已包含了“深”。由于塘水若是没有必定的深度的话,即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徜徉”的神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并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色。可是到此诗人并没有完毕,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疑问。“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多么?”问它为啥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疑问孤登时看这个“方塘”的自身没有法子来答复。诗人所以放开了视野,从远处看,总算,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由于“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干涸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干涸,永不陈旧,永不浑浊,永久“深”并且“清”。“清”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并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徜徉”这么一种详尽的神态。这即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示的形象和它的思维含义。

  第二首诗也是凭借形象说理的诗。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领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昨晚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其间的“蒙冲”也写作“兵舰”。由于“昨晚”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正本停滞的“蒙冲巨舰”,就如茸毛般那浮了起来。“历来白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内行”,说往日舟洪流浅,世人用力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刻春水猛涨,巨舰却无拘无束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杰出春水的重要,所包含的客观含义是着重艺术创意的焕发,足以使得艺术创造流通自若;也能够理解为创造艺术要根本功夫到家,则游刃有余,驾御自若。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疑问,通过学习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描写长江景色的诗句、有关长江的诗句

描写长江景色的诗句、有关长江的诗句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望天门山》唐·李白 ◆万里长江,古称天险,去岁里风涛忽震惊。——《沁园春》宋·姚勉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卜算子》 李之仪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唐·杜甫 ◆小沟东接长江,柳堤苇岸连云际。——《水龙吟》宋·苏轼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翻译赏析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翻译赏析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文解释】   1、成对的黄鹂在新绿的柳枝上鸣叫,一行白鹭在青天上自由飞翔。凭窗望去,西山千秋雪景好像是嵌在其中的一幅画,门外停泊着来自东吴,畅行万里的船只。   2、 两只黄鹏在翠绿的柳枝上鸣唱, 一行白鸳飞上了高高的蓝天。 窗口正对着岷山千年不化的积雪, 门外停泊着来自江苏的万里航船...

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

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
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   [译文]尊敬鬼神却要远离它,不可沉迷于靠鬼神求福,这样就算是智慧了。   [出典]《论语雍也》   注:   1、【原文】   樊迟问知(1),子曰:“务(2)民之义(3),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2、【注释】   (1)知:音zhì,同“智”。   (2)务:从事、致力于。   (3)...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出自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事 一作:何时;又恐 一作:惟 / 唯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向 一作:偏向) 参考翻译 ...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facekun.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