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出自中唐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

  作者: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赏析:

  这是一首以孩童日子为体裁的诗作。在唐诗中,写孩童的体裁比较少,因此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前两句叙说、描绘,从外形下笔,是实写。后两句诗偏重神态来写。此诗没有艳丽的颜色,没有故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平浅易的叙说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心。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逼真。冲弱,小孩也。“蓬头”写其表面,突出了小孩的天真调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垂钓。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描摹不加点缀,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天然心爱与真实可信。在垂钓时,“侧坐”姿势,草映其身,行动情形,如在当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这也能够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聚精会神于垂钓的情形。“莓苔”,泛指贴着地上生长在阴湿当地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只能够晓得小儿挑选垂钓的当地是在阳光稀有人迹罕到的地点,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较为抱负的垂钓去向,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该人”做了衬托。“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关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接受联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仍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冲弱惧怕应对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心思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敏聪明。他之所以要以举措来替代答话,是惧怕把鱼惊散。他的举措是“遥招手”,阐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然置之。他在“招手”今后,又如何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幻想中的事,诗人再没有告知的必要,所以,在阐明晰“遥招手”的缘由今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经过以上的简略剖析能够看出,前两句尽管着重写小儿的身形,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尽管着重写小儿的神态,但在第三句中依然有描绘举措的生动的翰墨。不失为一篇情形交融、形神兼备的描绘孩童的佳作呀!

  •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资料源于互联网,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 https://mj.facekun.com/505.html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出自唐代诗人元稹的《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赏析  东晋大人陶潜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难怪宋人周敦颐因陶渊明后真隐士不多,要大发“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的感慨了。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

“遥知兄弟登高处”下句及全诗赏析、作者出处

“遥知兄弟登高处”下句及全诗赏析、作者出处
遥知兄弟登高处下一句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整句: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句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年代:唐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赏析:   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出自宋代杨万里的《闲居初夏午睡起》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梅子味道很酸,吃过之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初长,而绿阴映衬到纱窗上。春去夏来,日长人倦,午睡后起来,情绪无聊,闲着无事观看儿童戏捉空中飘飞的柳絮。注释(1)梅子:一种味道极酸的果实,指杨梅。(2)芭蕉分绿与窗纱:芭蕉的绿色映照在纱窗上。(3)...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出自中唐诗人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作者: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赏析:   “乐天”,白居易的表字。“见赠”指白居易赠给作者的诗。刘禹锡这首酬答诗...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facekun.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