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毛泽东: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毛泽东名句“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出自《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jīng)旗奋,是人寰(huán)。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赏析: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并沿着这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1965年5月,毛泽东又重上井冈山。阔别三十八年,他感慨良多,诗兴大发,写下这首词。

  上阕起句“久有凌云志”,劈空而下,声势不凡。“凌云”既是形容山势之高,也昭示了词人志向的远大,这“凌云志”,就是当年初上井冈山,开创革命根据地之“志”,也是今天重上井冈山,开拓新征程之志。一个“久”字,连接今昔,指向未来。“重上”二字,显然是以井冈山的过去和现在作为审美背景的。“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前句真挚地表达了对井冈山和老区人民的情意,“千里”写行程之远,“故地”写梦魂所系,“寻”写感情之殷。后句点出解放后的井冈山,变得如此壮美。这里的“变”字,连接了过去,突出了现在,回应了“久有”和“重上”。在描述“新颜”时,词人摄取了几个典型的镜头:莺歌燕舞、潺潺流水、高入云端的公路。这里,视觉和听觉融为一体。“高路入云端”,既赞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也说明井冈山之高峻。此时,词人的情绪格外轻松愉快,对未来充满信心。“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进一步体现了词人的豪壮情怀。黄洋界是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最为险要。词人登上黄洋界,想起当年黄洋界保卫战,对未来信心更足。“不须看”表现了对困难的蔑视,也表现了对前途的自信与乐观。

   下阕即转入作者对现实的感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词人由过去的战斗生涯,自然地想到了眼前的世界形势。连续三个三字句,奏出了充满阳刚之气的时代强音,揭示了革命可以改变一切的客观真理。接下去的“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两句,饱含丰富的历史与感情的内涵。词人两次上井冈山,时间跨度达三十八年之久!这三十八年,从个人以及中国革命的历史看,该是多么的漫长啊!但从宇宙的历史看,从时间无限的角度看,它又仅仅是一瞬间。从这两句,可以看到毛泽东对宇宙和历史的俯视感,从而窥见其博大的情怀。继而“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三句,则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进一步衬托出了词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豪迈气概。作为一代伟人,毛泽东面对困难镇定自若,“谈笑凯歌还”形象地显现了他的气度与风采。最后二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从俗语化出。词人由登黄洋界以及对革命斗争历史的回顾,升华出这样饱含着深刻哲理的词句,既是作者重上井冈山的最大感受,也是此词的核心的思想情感。

   这首词作者采用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它以登井冈山为题材,在忆旧颂新中将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实践精神相结合,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溶于一炉,既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又不乏明快活泼、生动细致的景物描写,慷慨激昂,与诗人一贯的乐观主义和浪漫主义一脉相承。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和郭主簿二首·其二》 ·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衔觞念幽人,千载抚尔诀。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 赏析  《和郭主簿》二首皆同一年所作,前首写夏景,此首写秋色。写秋色而能独辟溪径,一反前人肃杀凄凉的悲秋传统,却赞赏它的清澈秀雅、灿烂奇绝,乃是此具有开创性的一大特...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出自宋代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时见 一作:谁见)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参考翻译 译文二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

有关风景的诗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有关风景的诗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沉沉朱户横金锁,纱窗月影随花过。 烛泪欲阑干,落梅生晚寒。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出自北宋诗人蔡确的《夏日登车盖亭》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赏析  蔡确于1059年(嘉祐四年)中进士,1082年(元丰五年)拜尚书右仆射,元祐年间(1086—1094),罢知陈州,因为受其弟蔡砥牵连,罢官以后迁往安州(今湖北安陆),夏日登车盖亭,作了十首,此其第三首;《尧山堂外记》载:“时吴处厚笺注以闻,其略云:五篇涉讥讽。‘何处机心惊白马,谁人怒剑逐...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facekun.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