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出自宋代诗人黄庭坚的《鄂州南楼书事》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赏析
  《鄂州南楼书事》共有四首,这是第一首。东晋征西将军庾亮镇守武昌(今湖北鄂州)时曾登城南楼览赏风光(见《世说新语·容止》及《晋书·庾亮传》)。后人于鄂州(治所在今武汉市武昌)复建一南楼纪念庾亮。黄庭坚在1102年(崇宁元年)寓居鄂州后即登此楼,叹其制作之美,第二年六月再登,写下了这一组。

  陈衍曾说过:“山谷七言绝句皆学杜,少学龙标(指王昌龄),供奉(指李白)者,有之,《岳阳楼》、《鄂州南楼》近之矣。”(《宋诗精华录》)这首诗即是风神摇曳,具有悠远之姿,令人回味无穷。

  起句即写登临纵目的所见,境界阔大,气象不凡。以“四顾”领起,具见豪迈气魄;“接”字下得贴切,措绘出山川相缪的壮丽景色;一个“光”字,则传达出月下景物的特殊魅力。接写“凭栏十里芰荷香”,夜色中的十里风荷,给人最深刻的感受不是其视觉形象,而是其清香四溢,所以着一“香”字而境界全出。诗人面对如此风物,感觉人间的一切争斗都不复存在,于是唱出了“清风明月无人管”之句。“清风”近承“芰荷香”,即“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之意(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明月”遥应“山光接水光”,点明皓月朗照,山川生辉。大而言之,“清风明月”实指一切自然景物。“无人管”,则是化用了苏轼《前赤壁赋》最后一段的议论:“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清风明月,见《南史·谢譓传》):“(谢譓)不妄交接,门无来宾。有时独醉,曰:‘入吾室者但有清风,对吾饮者唯当明月。’”)清风明月,非人所得而私。诗人此时物我两忘,逍遥自适。

  最后一句便点明了这种感情。一个“凉”字概括了他流连陶醉于山水间的种种感受。这里巧妙地运用了通感手法,无论是视觉的“光”,还是嗅觉的“香”,均并作一种“清凉”之感。既切合夏日“追凉”,又写出其摒弃尘虑之想。“清凉”,佛家常用语,指摆脱一切憎爱之念而达到的无烦恼境界,如《大集经》说:“有三昧,名曰清凉,能断离憎爱故。”又如《华严经·离世间品》说:“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前面所写的景物都有清高脱俗的寓意,构成了一个使心境澄淡的“清凉世界”。一个“凉”字意味深长。黄庭坚在这之前经历了长达六年的谪居黔州、戎州的流放生涯,遇赦后赴太平州任,仅九日即罢官,只得流寓鄂州,等待命运的安排,结果是远贬宜州而死。尽管如此,他却力图在儒、道、佛的思想中寻求精神寄托,一方面洁身自好,即所谓“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一方面寄情山水,放松身心,置生死荣辱于不顾。这就是他“清凉”心境的内涵。

  清代冒春荣评李白七绝说:“七言绝句,以体近情遥,含吐不露为主。只眼前景,口头话,而有弦外音,味外味,神气超远。太白有焉。”(《葚原诗说》)黄庭坚此诗就有李白的遗响,写景清新淡雅,抒情含蓄蕴藉而颇有理致。此诗通体散行,一意直叙,如流水淙淙,直归于结句的“凉”字,而又妙在点到即止,留下了玩味想象的余地。诗句在散行中又参以当句相对,如首句的“山光”对“水光”,第三句的“清风”对“明月”,往复回环,摇曳生姿,增添了声情之美。

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秋季景色的诗句

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秋季景色的诗句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声。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这两句写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红叶飘零,所余不多。 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颀《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出自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美丽的西湖大部分环山,重重叠叠的青山把西湖拥在怀里,一座座楼阁雕梁画栋,不计其数地呈...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出自唐代韦应物的《寄李儋元锡》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去年花开的时候与...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facekun.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