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出自中唐诗人刘禹锡的《秋词二首》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赏析
  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第一首诗的大意是: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宏图。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这就是第一首的主题思想。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人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像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sǒu)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的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出自晚唐诗人齐己的《早梅》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人以清丽的语言,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艳的风韵,坚强地盛开,并以此寄托自己的意志。其状物清润素雅,抒情含蓄隽永。  首联即以对比的手法,描写梅花不畏严寒的秉性。“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是将梅花与“万木”相对照:在严...

“座客三千人”的下一句及全诗赏析、作者出处

“座客三千人”的下一句及全诗赏析、作者出处
座客三千人的下一句是“于今知有谁”。整句是: 座客三千人,于今知有谁。 诗句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邯郸南亭观妓》,以下是《邯郸南亭观妓》全诗: 邯郸南亭观妓 作者:李白 年代:唐 歌鼓燕赵儿,魏姝弄鸣丝。 粉色艳日彩,舞袖拂花枝。 把酒顾美人,请歌邯郸词。 清筝何缭绕,度曲绿云垂。 平原君安在,科斗生古池。 座客三千人,于今知有谁。 我辈不作乐,但为后代悲。 赏析:暂无。

富含哲理的诗句、蕴含哲理的诗句

富含哲理的诗句、蕴含哲理的诗句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 ●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孝顺。二、行善。 ●人有悲欢离合,人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

关于爱情的诗句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关于爱情的诗句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李商隐<无题二首>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李商隐<无题>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刘禹锡<竹枝词>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唐.元稹<离思五首>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唐.白居易<长恨歌>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唐.李益<写情>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宋.秦观<鹊桥仙> 在天...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facekun.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