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杜甫: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诗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出自《旅夜书怀》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作品赏析:

  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严武忽然去世,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

  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765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在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着的感情,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浦起龙《读杜心解》),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写得十分动人。

   诗的后半是“书怀”。第五、六句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关于这一联的含义,黄生说是“无所归咎,抚躬自怪之语”(《杜诗说》),仇兆鳌说是“五属自谦,六乃自解”(《杜少陵集详注》),并不很妥当。最后两句说:“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不过像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前者写宜于表达诗人所要抒发的情的景物,使情藏于景中;后者不是抽象地写情,而是在写情中藏有景物。杜甫的这首《旅夜书怀》诗,就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个范例。

   漂泊无依的孤寂,却正是对社会的评价,那个时候,那皇城,如此之大,却无他容身之处,辗转来到成都,却因为严武的离世,被迫离开,因为无重用他的人,无他的伯乐了,那是一种怎样的无奈。如此,全诗也从侧面烘托了当时朝廷政治的腐败,以及,自己内心怀才不遇的愤懑与无奈。

  •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资料源于互联网,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杜甫: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 https://mj.facekun.com/78.html

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出自宋代晏殊的《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 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鸿鹄春燕已飞走,黄莺随后也归去。这些可...

有关山水的诗句 自有山泉入,非因采画来

有关山水的诗句 自有山泉入,非因采画来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朱实山下开,清香寒更发。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自有山泉入,非因采画来。 山中有桂花,莫待花如霰。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h...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出自唐代岑参的《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在马上与你相遇无纸笔,请告家人说我平安无恙。注释⑴入京使:进京的使者。⑵故园...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
出自元代王庭筠的《绝句》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  参考赏析 赏析 前两句一从视觉、一从嗅觉的角度来描写诗人居处的清幽境界。“竹”和“诗”,一为自然之物,一为社会之物,二者本无从比较,但诗人用一个“瘦”字把二者紧...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facekun.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