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出自中唐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赏析
  这是作者十六岁所作。本来只是练习应试的习作,但因作得好,便成了他的成名作。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作者初进京城,携拜访当时的名士顾况。顾借“居易”之名打趣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待读其诗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大为赞赏道:“道得个语,居即易矣!”遂广为延誉。按“赋得体”的标准,此诗之结构可谓严谨妥当:前四句写“原上草”,后四句写“古道送别”。然而此诗之佳处远不止于此。其为名作,实因意胜──赞美一种顽强向上的生命精神。
  这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野草离离,生生不已。离离是生长的态势;岁岁枯荣是其生命之律动过程,其意蕴是规律和永恒。然而永恒的生命并不是在平庸中延续的。诗人把它放在熊熊的烈火中去焚烧,在毁灭与永生的壮烈对比中,验证其生命力之顽强。野火焚烧象征生命之艰辛和考验;春风吹又生言其顽强不屈,执著不移;侵古道、接荒城则言其无所不往,势不可阻。诗的前四句侧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如此的野草,才有资格成为宇宙间一切生命的象征,才拥有值得人赞美的生命意义。尾联扣送别之意,“又”字暗示离别乃古今人事之所难免;别情如春草萋萋,亦人之常情。故前人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之叹,后人亦有“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之悲。
  前人于此诗好评甚多。《古欢堂集杂著》:“刘孝绰妹诗:‘落花扫更合,丛兰摘复生’。孟浩然‘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此联岂出自刘欤?……古人作诗,皆有所本,而脱化无穷,非蹈袭也。”《唐诗成法》:“不必定有深意,一种宽然有余地气象,便不同啾啾细声,此大小家之别。”
  但亦有说此诗别有寓意者。《唐诗三百首》:“诗以喻小人也。消除不尽,得时即生,干犯正路。文饰鄙陋,却最易感人。”《诗境浅说》:“诵此诗者,皆以为喻小人去之不尽,如草之滋蔓。作者正有此意,亦未可知。然取喻本无确定,以为喻世道,则治乱循环;以为喻天心,则贞元起伏。虽严寒盛雪,而春意已萌。见仁见智,无所不可。” 

  •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资料源于互联网,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https://mj.facekun.com/682.html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长相思·汴水流》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汴水长流,泗水长流,流到长江古老的渡口,遥望去,江南...

经典语录:家,无关大小,温暖就好

经典语录:家,无关大小,温暖就好
引导语: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 1、走不进的世界就不要硬挤了,难为了别人,作贱了自己,何必呢?   2、爱情和路灯一样,路灯能在黑夜把街道点亮,爱情能把我们的心照亮。   3、在爱情的问题上,往往没有谁对谁错,爱情只...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出自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赏析  这首入选了小学语文课本一年级下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出自唐朝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赏析  的开头两句是追忆。“去年今日此门中”,寥寥数字点出时间和地点,写得非常生动具体,足见这个因素,在诗人心中的地位,使之铭记心中。第二句是描写佳人,诗人拈出一个人人皆知的形象——桃花,春风中的桃花是何等的艳丽,而“人面”竟能“映”得桃花分外红艳,足以烘托“人面”之美;再者,本来已经很...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facekun.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