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出自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 通:哪)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

参考赏析

赏析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

赏析二

这是一首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

作者介绍

朱熹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出自唐代李白的《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站在这里,我不敢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出自盛唐诗人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赏析  这是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末年李白在宣城期间饯别秘书省校书郎李云之作。谢朓楼,...

杜甫: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杜甫: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杜甫名句“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出自《登楼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登楼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     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 赏析:       首四句是诗人设想回成都后整理草堂之事,但却给人以启迪世事的联想:“...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题画。作者因为懂画、会画,所以他能紧紧抓住惠崇这幅《春江晚景》的画题画意,仅用桃花初放、江暖鸭嬉、芦芽短嫩等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早春江景的优美画境。尤其令人叫绝的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句,他把画家没法画出来的水温冷暖,描绘得如此富有情趣、美妙传神!此外,他...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facekun.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