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章碣诗三首赏析

    章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不知其字,人章孝标之子。章孝标应进士试考了十年,至元和十四年(公元八一九年)方才及第。及第后,回家嘉庆①,先以寄家乡友人,诗云:

    及第全胜十政官,金汤镀了出长安。

    马头渐入扬州郭,为报时人洗眼看。

    ——《及第后寄广陵故人》

    诗意说进士及第比任官更为荣耀,我现在好比镀了金,出京回家省亲。旅程已经快要到扬州,故寄此诗报告朋友们,请大家洗净眼睛,改变对我的看法。以考上进士为镀金,是唐人俗语。“金汤”即“金液”。今人以出国留学或获得某种高一级的资格,称为“镀金”,语源即出于此。

    章孝标这首诗反映了唐代知识分子对进士及第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章孝标这个人的气度狭小。当时有诗人李绅就写了一首《答章孝标》的讥讽诗:

    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

    十载长安方一第,何须空腹用高心。

    章孝标读了此诗,大为羞惭,但因此而终于不成大器,官位止于秘书省正字。

    儿子章碣,也是屡试不及第。咸通末年(公元八七四年),颇有诗名,满心以为可以成名了。乾符中,高湘知贡举,章碣去应试。谁知高湘从长沙带了他的得意门生邵安石来,录取了安石而不取章碣。章碣怨恨之馀,写了一首使他幸而能够传名于后世的七绝:

    东都望幸

    懒修珠翠望高台,眉月连娟恨不开。

    纵使东巡也无益,君王自领美人来。

    这首诗以宫怨寄兴。唐代选举制度,有时也在东都洛阳设置考场,不过不是常例。章碣大约在洛阳应试,故比之为东都望幸。第一句说:宫中美人懒得妆饰。第二句说:因为心有怨恨,眉毛蹙紧不开。“眉月”即月牙形的眉毛。第三句说:即使到东都去也没有好处。第四句说:谁知君王自己带领了美人来,不会宠幸宫中的美人。此诗对高湘的讽刺极妙。《唐诗品汇》只选了他两首七绝,这首之外,另一首是《焚书坑》。

    焚书坑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炕灰未冷山东乱,刘项从来不读书。

    秦始皇帝为了箝制知识分子的思想,以巩固其独裁政权,收缴天下儒家书籍,统统烧掉。又把政治上的异己分子,主要是儒士,活埋了四百六十多人。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焚书坑儒”。也可以说是世界史上第一次“文化大革命”。据《史记·始皇本纪》的记载,焚书是在始皇三十四年。当时,秦始皇下令史官,把秦国以外各国的历史书都烧掉。除了博士们所用的公家藏书以外,民间所藏“诗书百家”书籍,都要在命令到达后三十天内上缴给本郡郡守或郡尉,即在当地焚烧净尽。烧书以后,人民中如有私相谈论诗书的,处以死刑。“以古非今”,反对现政权者,杀其家族。官吏知而不揭发者,同罪。医药、占卜、种树的书,不必焚烧。

    坑儒是在三十五年。当时在首都咸阳的儒生还有不满言论,始皇下令审问,定罪名为“为妖言以乱黔首”。审问之时,诸生互相检举揭发,最后把判定为犯禁的儒生四百六十多人,坑于咸阳。

    由此可知,书是分散在各地焚烧的,坑儒只在咸阳。不知什么时候,有人把“焚书坑”三字连读,于是在临潼骊山下伪造了一处古迹:秦始皇焚书坑。章碣这首诗,是咏名胜古迹,也是怀古诗。诗意说:烧书(竹帛)的烟火销灭之后不久,秦始皇的事业就空虚了,因为始皇崩于三十七年七月。“祖龙”是当时人民称始皇的隐语,“祖”就是“始”,“龙”象征皇帝。始皇生前,用种种方法,固守他的关河。现在,他所居之处,固守也徒然了。故诗云:“关河空锁祖龙居。”始皇焚书坑儒,也是为了锁住他的关河,惟恐读书人起来造反。岂知坑中的竹帛灰还没有冷却,关外已经有刘邦、项羽举兵造反了。而刘邦、项羽都不是读书的知识分子。

    章碣此诗,立意很新,对仇视知识分子的秦始皇,讽刺也很尖锐。但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却是说出了一个真理:革命的动力不在知识分子。知识分子能运用他的知识,评论政治,是非、善恶、臧否,都可以凭他的知识论定,但对于施行仁政的统治者,他只能起锦上添花的作用;对于施行苛政的统治者,他没有把他拉下来的能力。我国历史上聪明的统治者,对于“处士横议”,都不十分重视。秦始皇过高地估计了知识分子的作用,干出了焚书坑儒的蠢事,无补于他的“帝业”。倒是中国老百姓,尤其是被压迫的农民,知道他们自己的力量。所以他们会讥笑知识分子:“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大事。”

    同时人罗隐也有一首《焚书坑》诗云:

    千载遗踪一窖尘,路旁耕者亦伤神。

    祖龙算事浑乖角,将谓诗书活得人。

    此诗三、四句大意说秦始皇计算错误,以为诗书真能救活被压迫的人民,这一层意思,却可谓“先得我心”了。

    在“十年浩劫”期间,这首诗曾风行过一时。但是只截取了最后一句,作为革命不需要知识分子的理论依据,也就成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充分理由,结果是与秦始皇殊途而同归。这是诗人章碣所想象不到的。

    章碣此诗,以为秦始皇是在骊山下掘一个大坑,用以焚书的。所谓“坑灰”,是指竹帛(书)的灰烬。这就与事实不符。坑是掘来用以活埋儒生的。宋初提倡西昆体的杨亿有一首咏秦始皇的诗(《始皇》三首之一),其结句云:

    儒坑未冷骊山火,三月青烟绕翠岑。

    这两句的诗意完全抄袭章碣,不过他改用项羽入关,焚烧阿房宫,火三月不熄的故事。方虚谷把此诗选入《瀛奎律髓》,评论道:“第七句最佳,作诗之法也。坑儒未几,骊山已火。以一火字贯上意。”这样一讲,反映出作者与评者,都是糊涂虫。作者知道这是儒坑,不是焚书坑,但是他偷了章碣诗句,改了一个字,说是“儒坑未冷”。四百六十多个儒生是被活埋掉的,不是烧死的。坑既没有被火烧热,怎么说是“未冷”呢?这一句诗简直是事理不通,而方虚谷却以为此句“最佳”,并且用来教人以“作诗之法”,岂不可笑?方虚谷说此二句以一“火”字贯串,而没有想到儒坑中本来没有火。现在我给作者改一句为“焚书未烬骊山火”,这才是“以火字贯上意”了。

    章碣的诗,现在仅存二十六首于《全唐诗》中,七律为多,未见佳作。方干有《赠进士章碣》诗,首二句云:“织锦虽云用旧机,抽梭起样更新奇。”这是说他作诗虽用旧形式,却能有新意。结句云:“此时才子吟应苦,吟苦鬼神知不知。”可知章碣也象孟郊、贾岛一样是个苦吟诗人。只是才分不高,即使吟苦,也未能有足以使“鬼神惊”的佳句。

    罗隐也有一首诗《送章碣赴举》,其颔联云:“久经离乱心应破,乍睹升平眼渐开。”似乎是在黄巢兵败之后才入京应举。但《唐诗纪事》说他是“登乾符进士”,乾符止有六年,正是王仙芝、黄巢举兵之时。章碣既未在高湘榜下及第,或者在此后一二年内终于成了进士,但又与罗隐诗意不合。此后他的传记是“流落不知所终”,恐怕也是战事的影响。

    章碣还有一首诗值得注意:

    东南路尽吴江畔,正是穷愁暮雨天。

    鸥鹭不嫌斜雨岸,波涛欺得逆风船。

    偶逢岛寺停帆看,深羡渔翁下钓眠。

    今古若论英达算,鸥夷高兴固无边。

    这首诗没有题目,只题作“变体诗”。律诗第一、三、五、七句向来不用韵,此诗却押了“畔”、“岸”、“看”、“算”四个仄声韵,这是他创造的变体律诗。顾况作“吴体”诗,温庭筠作“双声”诗,李商隐作“当句对”诗,和章碣这首“变体”诗,都反映着中唐以后,有人在律诗的形式方面,试探于创新,但是都没有成功。

    ①唐人以进士及第后回家省亲,谓之“嘉庆”。又称“拜家庆”。

    原载:《唐诗百话》下。作者:施蛰存

  •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资料源于互联网,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章碣诗三首赏析 | https://mj.facekun.com/626.html

伤感爱情的诗句、唯美伤感诗句

伤感爱情的诗句、唯美伤感诗句
◆待浮花浪蕊俱尽,伴君幽独。 ◆一朝春去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静水流深,沧笙踏歌;三生阴晴圆缺,一朝悲欢离合。 ◆灯火星星,人声杳杳,歌不尽乱世烽火。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回得了过去,回不了当初。 ◆乌云蔽月,人迹踪绝,说不出如斯寂寞。 ◆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似此星辰非昨夜,...

一枕新愁,残夜花香月满楼。

一枕新愁,残夜花香月满楼。
出自清代项鸿祚的《减字木兰花·春夜闻隔墙歌吹声》 阑珊心绪,醉倚绿琴相伴住。一枕新愁,残夜花香月满楼。繁笙脆管,吹得锦屏春梦远。只有垂杨,不放秋千影过墙。 参考翻译 注释 ①阑珊:哀残。此处形容人物情绪。②残夜:夜将尽。▼ 参考赏析 评解 残夜花香,月满西楼,醉倚绿琴,无人相伴。一枕新愁,心绪阑珊。而繁笙脆管,隔墙传来,使人难于入梦。结句“只有垂杨,不放秋千影过墙”,含蓄地透露了诗人...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作者: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

有关月的诗句、关于月亮的诗句、描写月的诗句

有关月的诗句、关于月亮的诗句、描写月的诗句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唐?张若虚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王维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唐?李白 月色醉远客,山花开欲燃 唐?李白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唐?李白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斫(zhuó)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三五明月...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facekun.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