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出自盛唐白居易的《忆江南》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赏析:

  白居易从前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姑苏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周游江南,侨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适当的知道,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形象。当他因病卸职姑苏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绘声绘色。

  要用十几个字来归纳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奇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绘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独出机杼地从“江”为中间着笔,又经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示了光芒耀眼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绘方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彼苍”、“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一样的颜色彼此衬托,使诗意明媚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春光,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颜色,又因烘染、衬托的方法而形成了大家幻想中的图像,颜色艳丽耀眼,层次丰厚,简直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此词写江南春光,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光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称颂之意与神往之情也尽寓其间。一起,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而,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关联阖。次句“景色旧曾谙”,点明江南景色之“好”,并非得之风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自体会与亲自感触。这就既执行了“好”字,又照顾了“忆”字,不失为串连一篇意脉的精彩翰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杰出烘托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鲜艳颜色,给人以光芒耀眼的激烈形象。其间,既有同色间的彼此烘托,又有异色间的彼此衬托,充沛显现了作者长于上色的窍门。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光的无限赞赏与思念,又形成一种悠远而又深远的神韵,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地中。

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 风前欲劝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 镜中已觉星星误。人不负春春自负。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参考翻译 译文 迎着风儿,想要...

描写春季的诗句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描写春季的诗句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唐李白《送祁昂滴巴中》 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唐李白《古风》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唐李白《金门答苏秀才》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汤显祖《牡丹亭·惊梦》 春到人间万物鲜。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王娇写百年长恨》 午睡渐多浓似酒,韶华已入东君手. 宋·周邦彦《蝶恋花》 二月风光浓似酒,小楼新湿青红. 宋·葛胜仲《临江仙》 春风春雨...

有关泰山的诗句 北石依五松,苍苍几千载

有关泰山的诗句 北石依五松,苍苍几千载
  朝钦王母池,暝投天门关。 碧嶂排空千仞矗,清泉漱颊十分甘。 北石依五松,苍苍几千载。 岱宗天下秀,霖雨遍人间。 岱宗何崔嵬,群山无与比。 四月上泰山 石屏御道开。 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 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天门倒泻银河水,日观翻悬碧海流。 泰山天壤间,屹如郁萧台。 手摩红日登三观,袖佛黄埃看九州。 山光空蒙不可写,正要云气相萦纡。 清亭忝民牧,倏尔两月余。恳侧理...

满阶芳草绿,一片杏花香。

满阶芳草绿,一片杏花香。
出自宋代诗人章文虎妻的《临江仙》   千里长安名利客,轻离轻散寻常。难禁三月好风光,满阶芳草绿,一片杏花香。   记得年时临上马,看人眼泪汪汪。如今不忍更思量。恨无千日酒,空断九回肠。 赏析  开头从思妇的心中对游子的责难写起,“千里长安名利客”七字交代了游子的去向──长安,缘由──为名利而远行。“千里”一词强调了游子出行之远,也蕴含了思妇的忧怨深情。“轻离轻散寻常”一句,写出思妇对游子...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facekun.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