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韩寒:什邡的释放

四年前,汶川地震,我去四川。隐约记得地震几天后,政府为了防止瘟疫的发生和蔓延,决定捕杀在街上没有主人的狗。作为一个特别喜爱狗的人,虽然觉得难过,但也在非常时期对政府这个决议表示了理解。告别四川,我捡回来一条没有主人的狗,经过检疫,将他带回了上海。之所以在今天提起此事,是因为这条狗来自什邡市的红白镇。

今夜,什邡这两个字被再次提起。回想起四年前在什邡的一路上,两边都是被摧毁的巨型工厂,军队在平地驻扎,这些场景,似幻似虚。

我想到了自己的家乡,上海化工重区金山区亭林镇的一个农村。我目睹着故乡是如何从一个绿水炊烟,空气新鲜的地方变成今天这样,十年,只用了十年,老家已经变成河水如染料,空气似毒药的地方。当年发展这些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时,政府骗村民说要发展GDP,政府只有税收多了,才能造福大家。十年过去,周围村民们的生活压力和福利状况比起以前没有任何的改善,但我们再呼吸不到好空气了,我老家边的那条河更是惨不忍睹,一周七色,看一眼就知道是礼拜几。亭林镇的老百姓选择了忍,因为环境部门的检测报告显示,一切合格。是,做人做事,如果没有了下限,可不什么都合格么。可你见过连小龙虾都活不下去的水质么?

你知道中国的老百姓和小龙虾的很像,其实最能忍最能扛,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能生存,虽然有两只钳子,但常被人在背后捅刀,你也夹不到对方。一有惊吓,第一反应就是往后退。纵然这样,最后还要被端上桌,权贵们吃一番,擦嘴说,味道不错,就是有点麻辣。

于是,我想对什邡政府说,这不是地震的非常时期,人们对于自己生存环境的诉求是必须被尊重的。你领导几年换一届,以对环境的破坏换一些漂亮的纸面业绩,干好了升迁,干砸了入狱,最好的移民,最差的枪毙,你都不在那片土地上了,只有平民百姓在那。虽然什邡政府决定,停止激起众怒的钼铜项目,但我想,这积怨一定不只是因为钼铜而已。原本是一个钼铜项目利弊的问题,现在演变成了群体事件,愿什邡人的抗争能够理性聪明和安全,求谈判,勿破坏,不要给人留下“暴民,动乱,打砸抢”的证据和口实。

还想对什邡政府说,你们驱散群众的决定太突然,方式太夸张了。我能理解,作为一个地方政府,没有处理类似群体事件的经验,一看政府门口被人围着了,牌匾都给砸了,自然不爽,低头一看人群,抬头一看挂历,我去,组织的生日,心想局势不妙,日子不巧,大事不好,乌纱不保,赶紧驱散了再说,不祝寿也算了,还来砸场子,太不给面子了。可以想象当时决策层下令:务必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执行层一想,最短的时间内。。。。。。驱散。。。。。。明白了。。。。。。洞幺洞幺。。。。。于是连最基本的对话都没有了。你们难道是把人们对生存环境被破坏的愤怒当成了瘟疫来处理,必须当天扑灭?不用任何的对话,就能直接用上催泪弹?经历过汶川地震的什邡政府难道不知道,人们的情绪积累的越多,释放的越多?当人们释放愤怒,哪怕是被夸大或者煽动的愤怒的时候,你不选择释放诚意,反而选择释放辣椒水?这就是真正的警民打成一片,群众泪流满面?

说实话,我不是专家,对于钼铜项目没有什么发言权,只是觉得群众事件不能这样处理。官方说推倒了政府大门,但我看到的照片中更多是国家机器在追打他人。如果仅仅是维持秩序,驱散人群,何须追打和辣椒水。如此草率的使用武力,哪怕是低等级武力,也只会扩大事态。我关心什邡市,也等于在关心亭林镇。愿扛住了八级地震的人们,能扛住追打,也愿扛住了八级地震的政府(大楼),能扛住追问。

  •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资料源于互联网,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韩寒:什邡的释放 | https://mj.facekun.com/5280.html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田园乐·其六》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赏析  《田园乐》是由七首六言绝句构成的组,写作者退居辋川别墅与大自然亲近的乐趣,所以一题作“辋川六言”。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诗中写到春“眠”、“莺啼”、“花落”、“宿雨”,容易令人想起孟浩然的五绝《春晓》。两首诗写的生活内容有那么多相类之处,而意境却很不相同。彼此相较,最易见出王维此诗的两个显...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出自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雨知道适应季节,当万物萌发生长时,它伴随着春风...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小至》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浮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赏析  这首是诗人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在夔州写的。那时杜甫生活比较安定,心情也比较舒畅。《小至》写冬至前后的时令变化,不仅用刺绣添线写出了白昼增长,还用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山上梅花冲寒欲放,生动地写出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景象...

十分秋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

十分秋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
出自宋末诗人黄庚的《江村即事》 极目江天一望赊,寒烟漠漠日西斜。十分秋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 赏析  晚秋,百花凋零,难以显示秋色。而芦花、蓼花这些既无花的形状,也无花的色彩,更无花的香味,或根本难以算得上是花的花,却开得正好,无边无际,青青苍苍,最后独占了秋光。这两句并无轻视、鄙薄芦花、蓼花的意思,而是说芦花、蓼花在天气肃杀时烘托出无限的秋意。可用于描绘晚秋景色。秋颜红...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facekun.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