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出自南宋人汪元量的《潮州歌·其六》

  潮州歌·其六

  作者: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赏析

  诗人与被俘人众怀着凄恻的心境被押往北方,途中步履维艰,却撤退不得。举目北望,哪里是个止境?眼里所见再也不是了解的故国景物,头顶天空再也不是故国的天空。“不止境”,是指北方地区的云天苍莽充满,神秘莫测,这困难的旅程没有止境。这三个字透露出诗人出息未卜、追怀故国、难舍难休的心态。榜首句就以沉缓怅惘的口气奠定了全诗纠缠惆怅、凄神哀肠的豪情基调。

  第二句写大江东流的雄壮之景。面临浩大之物,大家往往感到世界时空庞大永久,人生藐小时刻短,既而或看破红尘,游戏人生,或情动于中,活跃猛进。诗人正处此境,面临这永不断歇的江水,慨叹万千。“水悠悠”好像说诗人的痛苦永无隔绝,象悠悠的东流水相同。孔子指着江水说“逝者如斯夫”。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而诗人心中的亡国之思随时刻的推移不是一去不返而是像江水那样滔滔不断永无尽期。江水悠悠,心潮起伏,诗人或许也想到人世更迭,人生荣辱之变,但最为铭肌镂骨的却是故国之思,是对国务变迁的悲痛追怀。故国往事是不是如流水逝了?韶光之水是不是真能冲刷掉心头的忧伤烦恼?诗人以“大江东去水悠悠”的雄壮之景烘托心中难耐的孤凄无助、恍然如梦的思绪,传达出哀怨、惆怅、悲惨的心境。

  “落日一片寒鸦外”,化用秦观的词:“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因正是眼里所见,真情实景,便天然无痕,不觉僵硬。画面很简单,落日渐沉,暮色苍莽,寒鸦归巢。但那种孤寂清凉、悲惨凄恻的心境却家喻户晓。这扣人心弦的画面与前两句所述是同一双郁闷双眼所见,相同都折射出诗人心中的痛苦,正所谓“全部景语皆情语”。

  “目断东西四百州”,读至此处,咱们似乎听到了一声喟然长叹。环顾四野,高天长云,大江东流,落日寒鸦,暮色暝暝,故国神州何处?我身何处?“目断”是思而望,望而不见。从诗的榜首句起,诗人就开端了寻觅,东西南北望断,只落得心中一声无法的叹气。“四百州”说明晰魂牵梦绕的故国曾经是地大物博、国强民盛,当今再也寻不见了。国势陵夷至此,连皇帝都成了敌人的俘虏,想想真是泪眼望穿,哀肠百转。

  这首诗作者以大写意的方法展现了一个动态画面,叙说了北行途中寻望故国而不见的进程。言语简洁明晰,情感哀怨凄迷。诗人用苍茫的白云、悠悠的江水、凄清幽寒的落日来烘托凄恻悲惨、慨叹惆怅的杂乱情怀,抒情自个留恋祖国的厚意和亡国失家的哀痛无法。读后咱们似乎能看到他那慢慢四顾的身影,他那郁闷渴念的目光,听到他那绝望无法的叹气。他曾有诗“墨客空有泪千行”,说的即是这种心境,他只能低吟亡国之音,寄予“亡国之苦,去国之戚”。李钰的《湖山类稿跋》评汪元量诗:“开元、天宝之事,纪于草堂,后人以诗史目之。水云之诗亦宋亡之诗史也。”从此诗可见一斑。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出自唐代卢纶的《长安春望》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春生 一作:春来)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东...

恨人间、会少离多,万古千秋今夕。

恨人间、会少离多,万古千秋今夕。
出自元代张埜的《夺锦标·七夕》 凉月横舟,银河浸练,万里秋容如拭。冉冉鸾骖鹤驭,桥倚高寒,鹊飞空碧。问欢情几许?早收拾、新愁重织。恨人间、会少离多,万古千秋今夕。谁念文园病客?夜色沉沉,独抱一天岑寂。忍记穿针亭榭,金鸭香寒,玉徽尘积。凭新凉半枕,又依稀、行云消息。听窗前、泪雨浪浪,梦里檐前犹滴。 ...

有关于冬天的诗句、冬天景色的诗句

有关于冬天的诗句、冬天景色的诗句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问刘十九》【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塞下曲》【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

诗经: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诗经: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诗经名句“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出自《诗经·唐风·绸缪》 诗经·唐风·绸缪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facekun.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