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出自南宋人汪元量的《潮州歌·其六》

  潮州歌·其六

  作者: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赏析

  诗人与被俘人众怀着凄恻的心境被押往北方,途中步履维艰,却撤退不得。举目北望,哪里是个止境?眼里所见再也不是了解的故国景物,头顶天空再也不是故国的天空。“不止境”,是指北方地区的云天苍莽充满,神秘莫测,这困难的旅程没有止境。这三个字透露出诗人出息未卜、追怀故国、难舍难休的心态。榜首句就以沉缓怅惘的口气奠定了全诗纠缠惆怅、凄神哀肠的豪情基调。

  第二句写大江东流的雄壮之景。面临浩大之物,大家往往感到世界时空庞大永久,人生藐小时刻短,既而或看破红尘,游戏人生,或情动于中,活跃猛进。诗人正处此境,面临这永不断歇的江水,慨叹万千。“水悠悠”好像说诗人的痛苦永无隔绝,象悠悠的东流水相同。孔子指着江水说“逝者如斯夫”。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而诗人心中的亡国之思随时刻的推移不是一去不返而是像江水那样滔滔不断永无尽期。江水悠悠,心潮起伏,诗人或许也想到人世更迭,人生荣辱之变,但最为铭肌镂骨的却是故国之思,是对国务变迁的悲痛追怀。故国往事是不是如流水逝了?韶光之水是不是真能冲刷掉心头的忧伤烦恼?诗人以“大江东去水悠悠”的雄壮之景烘托心中难耐的孤凄无助、恍然如梦的思绪,传达出哀怨、惆怅、悲惨的心境。

  “落日一片寒鸦外”,化用秦观的词:“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因正是眼里所见,真情实景,便天然无痕,不觉僵硬。画面很简单,落日渐沉,暮色苍莽,寒鸦归巢。但那种孤寂清凉、悲惨凄恻的心境却家喻户晓。这扣人心弦的画面与前两句所述是同一双郁闷双眼所见,相同都折射出诗人心中的痛苦,正所谓“全部景语皆情语”。

  “目断东西四百州”,读至此处,咱们似乎听到了一声喟然长叹。环顾四野,高天长云,大江东流,落日寒鸦,暮色暝暝,故国神州何处?我身何处?“目断”是思而望,望而不见。从诗的榜首句起,诗人就开端了寻觅,东西南北望断,只落得心中一声无法的叹气。“四百州”说明晰魂牵梦绕的故国曾经是地大物博、国强民盛,当今再也寻不见了。国势陵夷至此,连皇帝都成了敌人的俘虏,想想真是泪眼望穿,哀肠百转。

  这首诗作者以大写意的方法展现了一个动态画面,叙说了北行途中寻望故国而不见的进程。言语简洁明晰,情感哀怨凄迷。诗人用苍茫的白云、悠悠的江水、凄清幽寒的落日来烘托凄恻悲惨、慨叹惆怅的杂乱情怀,抒情自个留恋祖国的厚意和亡国失家的哀痛无法。读后咱们似乎能看到他那慢慢四顾的身影,他那郁闷渴念的目光,听到他那绝望无法的叹气。他曾有诗“墨客空有泪千行”,说的即是这种心境,他只能低吟亡国之音,寄予“亡国之苦,去国之戚”。李钰的《湖山类稿跋》评汪元量诗:“开元、天宝之事,纪于草堂,后人以诗史目之。水云之诗亦宋亡之诗史也。”从此诗可见一斑。

心情不是人生的全部,却能左右人生的全部

心情不是人生的全部,却能左右人生的全部
心情不是人生的全部,却能左右人生的全部。心情好,什么都好,心情不好,一切都乱了。我们常常不是输给了别人,而是坏心情贬低了我们的形象,降低了我们的能力,扰乱了我们的思维,从而输给了自己。控制好心情,生活才会处处祥和。好心态塑造好心情,好心情塑造最出色的你。 摔跤了,不要哭,再爬起来,站直一笑,拍拍尘灰,继续奔跑。正视人生的每一个挫折,适应人生的每一回起伏,吸取人生的每一场失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出自唐代李商隐的《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影渐渐暗淡下去。银河也在静静地消失,晨星沉没在黎明的曙光里。月...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出自唐代杜甫的《梦李白二首·其一》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叶青,魂返关塞黑。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

关于时间的诗句 零碎的时间实在可以成就大事业

关于时间的诗句 零碎的时间实在可以成就大事业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世间何物催人老,半是鸡声半马蹄。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和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少年易老学难成,日月如梭趱少年。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少壮不努力...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facekun.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