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风流词人过元宵

“小桃枝上春风早,初试薄罗衣。年年乐事,华灯竞处,人月圆时。禁街箫鼓,寒轻夜永,纤手重携。更阑人散,千门笑语,声在帘帏。”
李持正这首《人月圆》词,生动地反映了北宋盛世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特别是结尾三句,颇耐人寻味:夜色将近,游人渐散,似乎元宵的欢乐也到了尽头,但千门万户的帘幕、帐帷里,仍然充溢着欢声笑语,有力地把元宵之欢推向新的境界。这个新的境界把人间的欢乐和一己之欢乐融合在一起,体现了“众乐乐”与“独乐乐”的统一,那是人间最美满最高尚的境界。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昔日身处汴京时,词人常与好友悉心装扮,结伴游乐;现今却是头发斑白,面容憔悴,虽有邻女相邀,也提不起兴致观灯赏月了。今与昔的心态转变,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隐喻着词人经历国破家亡的变故,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这种元宵夜幕内黯然独处的悲伤,实际上代表着许多从北方逃到江南的士人的共同遭遇。李清照晚年名作《永遇乐》,写于南宋都城。此作重点描述词人在南宋都城临安和北宋都城汴京过元宵节的不同情景,抒写了她永志难忘的故国之思和凄凉悲愤的沦落之哀。词的上阕,写今年元宵节的情景。下阕以今昔的对照,委婉地抒发怀念故国的情感。

  南宋词人刘辰翁也有首《永遇乐》,是李清照《永遇乐》的和词。刘辰翁和李清照并不是同一时期的人,他参加过抗元斗争,曾亲历过南宋的元宵佳节,也听长辈谈及北宋繁荣热闹的元宵夜。在南宋灭亡的前一年,他假托李清照的身份作了首《永遇乐》,词云: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词中极力描写昔日元宵观灯歌舞不绝、热闹喧哗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作者对故国繁盛的缅怀。词中又用“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愁似风雨”写元军入城后实行“禁夜”的恐怖气氛。

  汪元量的《传言玉女·钱塘元夕》,也是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来写元宵节的。当时元军兵临临安城下,作者则在围城之中过南宋最后一个元宵节,其词更有一种大厦将倾的沉痛感。词云:
“一片风流,今夕与谁同乐?月台花馆,慨尘埃漠漠。豪华荡尽,只有青山如洛。钱塘依旧,潮生潮落。万点灯光,羞照舞钿歌箔。玉梅消瘦,恨东皇命薄。昭君泪流,手撚琵琶弦索。离愁聊寄,画楼哀角。”
元宵节往日火树银花,万点灯光,今日却“羞照”歌舞场面,最后以“哀角”作结,在元宵诗词中实所罕见。

  •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资料源于互联网,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风流词人过元宵 | https://mj.facekun.com/4797.html

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全诗赏析

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全诗赏析
诗词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作品赏析:   737年(开元三十五年),王维奉命赴西河节度使府慰问将士,该诗即诗人赴西河途中所作。这是一首纪行诗,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诗即记述这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首二句交待...

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

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
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日日》 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 赏析  李商隐擅长抒写日常生活中某种微妙的意感受。这首小诗,写的就是春光烂漫所引起的一种难以名状的情绪。题一作“春光”。   第一句语、意都显得有些奇特。春光,泛指春天明媚妍丽、富于生命力的景象;而春天的丽日艳阳,本来就是使一切自然景象呈现出绚烂色彩和勃勃生机。说“春光斗日光”,似乎不...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赏析:   古人吟唱梅花的诗中,有一首适当闻名,那就是在作者之前,北宋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尤其是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起浮月傍晚”两句,更被赞为咏梅的绝唱。林逋这人一辈子不当官,也不娶妻生子,一个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种梅养...

关于描写黄河的诗句

关于描写黄河的诗句
杜甫《黄河二首》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黄河南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 元代诗人萨都剌《过古黄河堤》:“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变通津,沧海化为尘。” 唐代刘禹锡写 &ldq...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facekun.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