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风流词人过元宵

“小桃枝上春风早,初试薄罗衣。年年乐事,华灯竞处,人月圆时。禁街箫鼓,寒轻夜永,纤手重携。更阑人散,千门笑语,声在帘帏。”
李持正这首《人月圆》词,生动地反映了北宋盛世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特别是结尾三句,颇耐人寻味:夜色将近,游人渐散,似乎元宵的欢乐也到了尽头,但千门万户的帘幕、帐帷里,仍然充溢着欢声笑语,有力地把元宵之欢推向新的境界。这个新的境界把人间的欢乐和一己之欢乐融合在一起,体现了“众乐乐”与“独乐乐”的统一,那是人间最美满最高尚的境界。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昔日身处汴京时,词人常与好友悉心装扮,结伴游乐;现今却是头发斑白,面容憔悴,虽有邻女相邀,也提不起兴致观灯赏月了。今与昔的心态转变,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隐喻着词人经历国破家亡的变故,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这种元宵夜幕内黯然独处的悲伤,实际上代表着许多从北方逃到江南的士人的共同遭遇。李清照晚年名作《永遇乐》,写于南宋都城。此作重点描述词人在南宋都城临安和北宋都城汴京过元宵节的不同情景,抒写了她永志难忘的故国之思和凄凉悲愤的沦落之哀。词的上阕,写今年元宵节的情景。下阕以今昔的对照,委婉地抒发怀念故国的情感。

  南宋词人刘辰翁也有首《永遇乐》,是李清照《永遇乐》的和词。刘辰翁和李清照并不是同一时期的人,他参加过抗元斗争,曾亲历过南宋的元宵佳节,也听长辈谈及北宋繁荣热闹的元宵夜。在南宋灭亡的前一年,他假托李清照的身份作了首《永遇乐》,词云: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词中极力描写昔日元宵观灯歌舞不绝、热闹喧哗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作者对故国繁盛的缅怀。词中又用“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愁似风雨”写元军入城后实行“禁夜”的恐怖气氛。

  汪元量的《传言玉女·钱塘元夕》,也是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来写元宵节的。当时元军兵临临安城下,作者则在围城之中过南宋最后一个元宵节,其词更有一种大厦将倾的沉痛感。词云:
“一片风流,今夕与谁同乐?月台花馆,慨尘埃漠漠。豪华荡尽,只有青山如洛。钱塘依旧,潮生潮落。万点灯光,羞照舞钿歌箔。玉梅消瘦,恨东皇命薄。昭君泪流,手撚琵琶弦索。离愁聊寄,画楼哀角。”
元宵节往日火树银花,万点灯光,今日却“羞照”歌舞场面,最后以“哀角”作结,在元宵诗词中实所罕见。

  •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资料源于互联网,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风流词人过元宵 | https://mj.facekun.com/4797.html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出自清代曹雪芹的《香菱咏月·其二》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不象银不似水...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出自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赏析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从诗中“巴山”一语看来,诗写于巴蜀之地。李商隐曾经应聘到四川,任东川节度柳仲郢的幕僚,时间是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先于此一年,李商隐的妻子却已故去。给李商隐诗集作笺注的清代人冯浩,尽管...

描写月亮的优美诗句

描写月亮的优美诗句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白居易《琵琶行》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白居易《琵琶行》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 松桃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白居易《春题湖上》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白居易《长恨歌》 夜深明月卷帘愁,日暮青山望乡泣。——白居易《...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出自唐代李商隐的《乐游原 / 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文译我在傍晚时分心情郁闷,于是驱车来到京都长安城东南的乐游原。只见夕阳放射出迷人的余晖,然而...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facekun.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