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

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

  [译文]尊敬鬼神却要远离它,不可沉迷于靠鬼神求福,这样就算是智慧了。

  [出典]《论语雍也》

  注:

  1、【原文】

  樊迟问知(1),子曰:“务(2)民之义(3),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2、【注释】

  (1)知:音zhì,同“智”。

  (2)务:从事、致力于。

  (3)义: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

  3、【译文】

  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4、【评析】

  本章提出了“智、”仁“等重大问题。面对现实,以回答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为中心,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他还提出了”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否定了宗法传统的神权观念,他不迷信鬼神,自然也不主张以卜筮向鬼神问吉凶。所以,孔子是力求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否定鬼神作用的。

  5、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大进步。春秋时代尽管疑神论开始发展,但从整个思想界及民风看,卜筮巫术思想还很浓厚。各国在战争、祭祀、农业等大事上,还时常卜告吉凶祸福。孔子主张”从周礼“,而周礼的主要内容本是原始的神道设教,这种神道设教在形式与本质上又与巫术迷信有直接联系。而孔子怀疑鬼神存在,”不语怪、力、乱、神“,从周礼而疑鬼神,其实是对古礼神道设教的否定,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给周礼注入了新内容。这使孔子要发扬、光大的周礼,是吸收了春秋现实人文精神的新周礼,基本立场有了变化。例如季路问事鬼神,孔子答:”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又问死,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不再把天看成神格的化身。平心而论,当时彻底的无神论者是没有的,只存在程度不一的鬼神怀疑论者。而对当时的历史人物哲学观的评价,只能视其在疑神论道路上走了多远。

  从文献看,孔子是站在时代前列的较开明的疑神论者,在程度上是与子产等人平行或略高于子产等人的。鲁哀公十二年十二月出现蝗虫,季孙感到奇怪,便去问孔子。孔子说:”丘闻之,火伏而后蜇者毕,今火犹西流,司历过也“。意思是,其时十二月正当夏正十月,司历官又少算了一个闰月,故实为九月。九月出现蝗虫,是正常的事。孔子据星象运行规律,正确解释了反常的现象,是以科学反对迷信。公元前625年,有只海鸟停息在鲁国东门外,受到大夫臧文仲的祭祀。孔子后来批评臧的行为,认为他”不知“。怀疑是破坏的开端,有怀疑才有破除。后世无神论者,正是在春秋疑神论的基础上发展前进的。故章太炎在《答铁峥》一书中,谈到孔子哲学功绩,”至于破坏鬼神之说,则景仰孔子当如岱宗北斗“。此话虽有溢美之嫌,但从其大者看,却不无道理。

  6、在欧洲、西亚以及印度,宗教是维系人心的力量。许多宗教都信仰上帝,佛教僧徒则皈依于佛。对于上帝、神、佛的信仰是他们的精神寄托,他们从上帝、神、佛的信仰中引申出道德原则。

  唯独在中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学不以对于上帝、神的信仰为道德的根据。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孔子对鬼神持存疑态度,以为”义“的根据不在神而在于人民的生活。孔子再传弟子公孟子(即曾子弟子公明高) 倡言”无鬼神“。儒学不信鬼神,不讲来世、不信天堂地狱和因果报应,而对于道德却有坚强的信息,将道德的根源归之于人的本性(孟子)或群居的需要(荀子),虽然还没有达到科学的道德观,但已基本上摆脱了有神论的道德观。有人认为儒家的道德观可以称为人本主义的道德观,比宗教的道德观为高明。

  7、孔子强调不谈的是一些灵异事件,包括算命迷信这些事情。通常一个人算命十次准一此,九次不准都没人说,那一次准的却被很多人加以宣扬。以今日来说,求神拜佛或者烧香算命,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可能使人疏忽自己的责任,无法活出人的尊严。

  8、孔子认为人生有正路要走,你不要费太多心思在”怪、力、乱、神“上面。在人的能力所及范围,绝不逃避责任;在人的能力所不及范围,则乐天知命,不再徒逞口舌或强为说辞。

  •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资料源于互联网,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 | https://mj.facekun.com/238.html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出自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边秋 一作:秋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从今夜...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出自宋代诗人翁卷的《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赏析  这首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今乐清市淡溪镇)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四...

描写冬天的诗句、关于描写冬天的诗句

描写冬天的诗句、关于描写冬天的诗句
  ★斜阳疏竹上,残雪乱山中 唐·韩翃《褚主簿宅会毕庶子钱员外郎使君》(一作张继诗)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 唐·韩愈《李花二首》:“当春天地争奢华,洛阳园苑尤纷拏。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 肃杀:严酷萧瑟的样子。 唐·吕温《孟冬蒲津...

唐代离别诗送别诗选读,古代离别诗

唐代离别诗送别诗选读,古代离别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facekun.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