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全诗赏析

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者:白居易 年代:唐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赏析:

         命题“古原草送别”颇有意思。“古原草”看来平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枯荣”与“荣枯”大不相同,前者是“春草”,后者就成为秋草了。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就能重新发芽,很快蔓延原野。那“离离原上草”正是胜利的旗帜,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一旦春风化雨,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

   如果说三、四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但把重点落在“古原”,以引出来“送别”题意。用“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

   大地回春,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友人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这样的场景,令作者惆怅,也富于诗意。萋萋芳草增添了作者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着别情,作者用这种意味深长的诗句写完了结尾。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把“古原——草——送别”连在一起。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

注释:

          (1)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2)离离:形容野草茂盛,长长下垂的叶子随风摇摆的样子。

    枯:枯萎。荣:繁荣茂盛。

   (3)远芳:蔓延到远方的野草。侵:侵占,覆盖。

   晴翠:晴朗的阳光下一片野草。荒城:荒凉、破损的城镇。

   (4)王孙:贵族子孙、公子,这里指作者的朋友。

   萋萋:野草盛的样子,形容野草连绵、茂密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出自明代钱福的《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若 一作:苦)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版本一 钱鹤滩)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世成蹉跎。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晨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版本二 文嘉) 参考翻译 译文 一个明天接着...

七夕爱情诗词: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赏析

七夕爱情诗词: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赏析
    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苏轼     缑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     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客槎曾犯,银河波浪,尚带天风海雨。     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这首词咏调名本意,是为送别友人陈令举而作。     全词立...

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

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水调歌头·壬子三山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长恨啊!实在更长恨!我把它剪裁成《短歌行》。及时唱歌行乐...

只有中文才写得出的天才之作,英文立刻弱爆了!

只有中文才写得出的天才之作,英文立刻弱爆了!
原文是这样的: 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 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sun, but you find a shadow spot when the sun shine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wind, but you close your windows when wind blows. This is why I am afraid, because you say that you love me too. 普通版 你说你喜欢雨,但是下雨的时候你却撑开了伞; 你说你喜欢阳光,但当阳光...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facekun.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